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一)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学.科.网]
(张溥《五人墓碑记》节选)
(二)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吉不能语。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曲为解谕,众始散。顺昌乃自诣吏。又三日北行,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赵继鼎《明史·周顺昌》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丙寅三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B.抶而之仆:倒地
C.曲为解谕:解释,告知
D.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国门:京城之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犹记周公被逮师道不传也久矣
B.则噪相逐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手掷锒铛地月出东山之上
D.顺昌自诣吏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面关于文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段文字都极力渲染了苏州市民反抗的激烈以及魏忠贤走狗们的狼狈相,表现了市民们不畏强暴,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B.《五人墓碑记》中张溥认为:“大阉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作者认识到了平民百姓的作用,这是非常可贵的。
C.《明史·周顺昌》把斗争细节展示得更加淋漓尽致,这样写既交代清楚了人物事迹和斗争场面,又能把这一事件所起的作用揭示出来,以达到表彰英烈、激励后人的目的。
D.为义而生,为义而争,为义而献身。周顺昌和五位义士的行为生动地诠释了孟子的一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2)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8 11:25: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后面题 (19分)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小题1】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这一一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慊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3分) (    )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3分) (   )
A.冀君实或恕也今君实所以教者
B.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也盘庚不为怨者改其度
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遭闵凶(早时) 形影相(安慰)
B.终兄弟(没有) 奉圣朝(及)
C.则刘病日(更加) 臣洗马(授予官职)
D.则告诉不许(申诉) 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小题2】下列加横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舅夺母 《齐谐》者,怪者也
B.蒙国恩 程氏妹丧于武昌
C.犹蒙育 不名节
D.外无功强近之亲 帝乡不可
【小题3】下列句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内无应门五尺二虫又何知
B.猥微贱 去六月息者也
C.急星火 俨骖騑上路
D.臣少仕伪朝  彼奚适也
【小题4】下列加横线字与“臣具以表闻”中“闻”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雄州列 而一国者
B.蛟起凤 梁鸿于海曲
C.眄庭柯以颜   宾主尽东南之
D.亲戚之情话  吴会于云间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几件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
B.第二段叙述朝廷对自己多次征召。如果说第一段侧重于表现祖孙情,第二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从而引出既要尽孝,又要尽忠的两难状况。
C.作者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不见斧凿痕迹。
D.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小题6】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陈情表
李 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下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终鲜兄弟:最终没有兄弟。
②行年四岁:经历了四年。
③供养无主:没有主人供养。
④辞不赴命:辞谢不接受任命。
⑤日笃:一天一天沉重。
⑥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
⑦伏惟:伏惟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⑧死当结草:死后再算账。
A.①②③④B.③⑤⑥⑧C.①④⑥⑦D.②④⑥⑧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功,分为“期”和“功”。“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9 个月)、小功服(5 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B.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举秀才”“察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 “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转” “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小题3】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 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 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小题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大臣给唐太宗的奏疏,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倚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三代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余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陛下当隆禹、汤、文、武之业,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得但持当年而已!
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给役者兄去弟还,道路相继。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昔汉之文、景,恭俭养民,武帝承其丰富之资,故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乱。使高祖之后即传武帝,汉室安得久存乎!又,京师及四方所造乘舆器用及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
臣观自古以来,百姓愁怨,聚为盗贼,其国未有不亡者,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故当修德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已失之后也。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畜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资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夫畜积固不可无,要当人有余力,然后收之,不可强敛以资寇敌也。夫俭以息人,陛下已于贞观之初亲所履行,今日为之,固不难也。陛下必欲为久长之谋,不必远求上古,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
陛下宠遇诸王,颇有过厚者,万代之后,不可不深思也。昔魏武帝爱陈思王,及文帝即世,囚禁诸王,但无缧绁耳。然则武帝爱之,适所以苦之也。
又,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刺史、县令。苟选用得人,则陛下可以端拱无为。今朝廷唯重内官而轻州县之选,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称职始补外任,边远之处,用人更轻。所以百姓未安,殆由干此。”疏奏,上称善久之。
(《资治通鉴·第195卷·唐纪11》,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当禹、汤、文、武之业隆:发扬
B.隋贮洛口仓而李密之因:沿袭
C.人主虽欲改,不能复全追:追悔
D.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剌史、县令治安:治理得好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东都积布帛而世充资六艺经传皆通习《师说》
B.斗米直匹绢,百姓不怨者吾尝终日思矣 《劝学》
C.武帝承丰富之资阉竖恐终为患《张衡传》
D.然刚武帝爱之,适所以苦之也吾知所以拒子矣《墨子·公输》
【小题3】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5分)
(2)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5分)
【小题4】文言文中,第1段末尾说“岂得但持当年而已”,第4段末尾又说“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求自试表

曹植

臣植言: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诗》之素餐,所由作也。今臣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此二臣者,岂好为夸主而曜世俗哉!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输能于明君也。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伏见先武皇帝武臣宿将,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衂,辍食忘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
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臣闻骐骥长鸣,伯乐昭其能;卢狗悲号,韩国知其才。是以效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试之狡免之捷,以验搏噬之用。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韩国之举,是以于悒而窃自痛者也。
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必知为朝士所笑。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B.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C.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D.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曹植强调的是臣子不应该平白无故地接受圣上封的官职。
B.玄冕,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的礼服,这里专指天子、圣上。
C.弱冠,男子十八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十八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D.填沟壑,死的自谦说法。人死埋于地下,故称填沟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是慈父也不会疼爱不能带来好处的儿子,因为侍奉父亲崇尚的是使双亲荣耀,侍奉仁君也同样如此。
B.文章以贾谊、终军为例,说明他们不为夸耀功劳而志在报国,为了发挥自己的才干,献身于英明的君王。
C.曹植身处外地,睡觉不好,吃饭不香,因为东吴、蜀汉两国还没被攻克,两国士卒仍在操演战阵积极备战。
D.曹植以尘雾、萤火、蜡烛来自喻,期待能发挥自身的能量,虽朝中的大臣对此讥笑,仍然希望得到朝廷的任用,实现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宿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
(2)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