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21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倜傥非常之人焉称:称道。
B.屈原放逐,乃《离骚》赋:铺述,这里指创作。
C.则仆偿前辱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责:责任。
D.仆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诚:确实,实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赋《离骚》②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②然此可为智者,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辞②亦欲以究天人
【小题3】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重为乡党所笑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土为牢D.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4】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11:0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灌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则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选自《古文观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行之有盘谷阳:山南水北称作“阳”
B.濯清泉以自洁:使……洁
C.闻其言而之壮:壮胆
D.盘之土,可以稼:种植庄稼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有乐于身”和“无忧于其心”生活的一组是  (   )
A.武夫前呵,从者塞途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B.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C.供给之人,各执其物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D.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赠序的精华在于,把当时官场的得意者和拼命钻营者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败的黑幕。
B.李愿认为自己命里注定无法成为“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不能成为大丈夫,只能退而归隐,做一名山林隐士。
C.本文写法与众不同,通篇不是像常见的赠序那样对李愿直接赞颂、勖勉,而是引述李愿自己发过的议论来赞颂李愿。
D.这篇赠序中极力赞美隐居的清高,称道隐居的乐趣,甚至表示自己也要去做隐士。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作者在当时也不甚得志。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3分)
(2)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3分)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小题5】请用“/”给下面语段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苏洵《心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郭拱辰序
世之传神写照者,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书以为赠。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稍稍损益损益:增减,指修改画稿。
B.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计:计算。
C.欲图其形以归图:画。
D.予于是有遗恨焉遗恨:遗憾。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郭拱辰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3分)
①已得称为良工   ②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   ③一写而肖    ④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   ⑤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⑥欲图其形以归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给人的印象首先是篇幅短小,其次是语言平易流畅,通篇没有故作惊人之语,具有语短意信服,以一当十的长处。
B.写郭拱辰的绘画艺术,作者分“泛写”和“实写”两类着笔。“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是“泛写”。
C.体现郭拱辰精湛画艺的“实写”,是由朱熹对郭拱辰所作的两幅自己的画像的评论和态度中显现出来的。从“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以及“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可见其传神的功效。
D.文章末尾落墨用笔,意象甚远,抒发了朱熹的襟怀,同时也表达了对郭拱辰不能从游的遗憾不满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3分)
(2)然后归而思自休焉。(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刘日西山薄:迫近
B.臣洗马除:革除
C.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D.本图宦达,不名节矜:自夸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臣之进退,实狼狈 ②况臣孤苦,特尤甚
B.①州司临门,急星火 ②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C.①但刘日薄西山 ②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日短也 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几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首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作者在末段以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小题4】(小题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下面句中划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刘病日(病重)告诉不许(告知)九岁不行(不能行走)
B.臣郎中(授官)蒙国恩(寻求)侍东宫(充当、任)
C.奉圣朝(及、至)淋浴清化(蒙受)夙疾病(绕)
D.供养无(主人)不赴命(致辞)实为狼狈(难堪)
【小题2】(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表闻。 ③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⑤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臣无祖母,无至今日。
⑦是区区不能废远。 ⑧谨拜表闻。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⑤⑦D.②④⑧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作者痛说自己童年的不幸遭遇,力陈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为不能做官着力铺垫,写得凄婉悱恻,令人同情。
B.第2段,作者陈述自己因官府逼迫,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从情、理两个方面陈说,写得诚挚恳切,让人感叹。
C.本文前两段重在陈情中晓之以理,后两段重在叙事中动之以真情,成功地将记叙与抒情相结合,打动了晋武帝。
D.最后一段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5分)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栗,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宋粮仓名)、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光百有馀年,四境之透者至万馀里,其同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渭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内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肘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来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后虑,见史而后救。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巳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木オ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共亮之。某再拜。

(逃自《王文公文集》,有刪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司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所以存活之   所以:……的原因
B.某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本来,原本
C.孟子论而之   非:错误
D.以说阁下再矣 干:干谒,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某尝闻善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   父母宗族,皆戮没
B.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焉用亡邦陪邻
C.见患后患,见灾而后救     有怠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D.某固非荀有觊阁下者也     以勇气闻诸侯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B.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C.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D.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小题4】以下句子全都属于王安石认为的“非治国养民之木”的一组是(   )
①发常平、敛富民,为饐粥之养
②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巳被野矣
③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④移粟以救饥馑
⑤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⑥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A.③④⑥B.①②⑤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舍人曾给王安石写信陈述他的救灾方略,王安石认为那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法,因此在给龚舍人的回信中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B.作者认为三王五帝之世,也有灾荒饥馑,但却能保证百姓的生存,是因为有完善的政策和充足的储备。
C.作者在文中明确地指出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长远之法,同时强调了自己倡导的新法的积极意义。
D.作者认为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小题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2)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3)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