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并结合必修三所学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间先生墓表
方苞
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也。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先君子惊。问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几社、复社始兴。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所著《田间诗学》及文集行于世。
(节选自《方苞姚鼐集》)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八十有二而终     有:通“又”
B.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 按:按照(次序)
C.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  购:重金收买
D.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恐交臂而失之耳
B.而溲溺已溅其衣矣
C.归而求救国之策
D.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小题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
⑵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⑶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4】根据《田间先生墓表》,概括钱澄之的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6 08:0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与孙以宁书

方苞

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闸,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①,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璃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曰:“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虛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藉,使览者不能终篇,此义不讲耳。

征君义侠,舍杨、左之事②。,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已,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之③,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而退之之志李无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达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

(注)①征君:即孙奇逢。②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③孺悲:鲁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夷之:墨家信徒,曾通过徐辟求见孟子,未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不其愚心 竭:尽。
B.不可得而矣 备:具备。
C.此义不讲耳 坐:因为。
D.必有其太略者 批评,指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墙,孔子弟子子贡把孔子高深的学问必做高高的宫墙,文中指师门。
B.世家,泛指世代显贵的家族,司马迁撰《史记》时以之记王侯诸国之事。
C.乡曲,偏僻的村野,后指乡里。文中批评“自好者”是村野鄙陋之人。
D.足下,古代常用于对上级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如《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称任安“少卿足下”。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小题4】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认为的写传记的主张。

同类题3

文段三:
与孙以宁书
方苞
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闬hàn,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活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日:“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坐此义不讲耳。
征君叉侠,舍扬、左之事,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己,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之,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而退之之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病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迭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
(注)①归震川,即归有光。②征君;即孙奇逢。③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④孺悲:鲁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夷之:墨家信徒,曾通过徐辟求见孟子,未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陆贾 传:为……作传。
B.不可得而矣 备:具备。
C.此义不讲耳 坐:因为。
D.必有其太略者   病:批评,指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惑群言     月出东山之上
B.虚实详略之权度也 有尺寸之地
C.三者详征君之事隐也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退之志李元宾 句读不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写人的文章,其中所记载的人物事迹,一定要与所写对象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称,并以此来确定文章中材料的详略。
B.作者认为,如果写人物传记有闻必录,如“市肆簿籍”一般,读者很难将一篇文章读完,人物的精神品格反而会被淹没,因此不如“详者略,实者虚”。
C.在作者看来,司马迁写《陆贾传》和《留侯世家》,在采择人物生平事迹材料方面,都是详略轻重处理得较好的范例。
D.作者在孙奇逢传记中,主张只选择孙奇逢参与过的“杨左之事”以及其师门盛况和论学成就逸三个方面的典型事迹来详写,其它事迹,为节省笔墨起见,—概不予记载。
【小题4】用“/”给文段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
【小题5】翻译文段一、二的划线句子
(1)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皆惬。
(2)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
(3)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叩:询问
B.汝复轻身而大义 昧:轻率、鲁莽
C.无奸人构陷     俟:等候、等待
D.漏鼓移则代     番:更替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B.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C.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D.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注意了解民情。他曾在风雪严寒中“微行”入古寺,深入民间考查,并意外发现了史可法。
B.左光斗爱才惜才。他在古寺为史可法“覆衣、掩户”,“叩之寺僧”,又“面署”史可法为第一名。
C.左光斗刚毅不屈。他被诬下狱,在狱中遭受种种酷刑,却从不屈服,人们评价他是“铁石肺肝”。
D.左光斗一心为国。他收史可法为门生,狱中怒斥史可法,都是为国着想,史可法也深受其精神感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2)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有洪洞令杜君者……杜君曰:“迩年狱讼……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利系者之多  利:获利。
B.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剂:契券,字据。
C.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羁:捆绑。
D.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情:案情。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项是( )
①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②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④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⑤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⑥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①②③B.③⑤⑥C.②④⑥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为这样的事情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实事,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
(2)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3)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