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孙以宁书
方苞
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厈,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①,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活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日:  “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PX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坐此义不讲耳。
征君叉侠,舍扬、左之事②,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己,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之③,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而退之之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病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迭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
(注)①征君;即孙奇逢。②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③孺悲:鲁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夷之:墨家信徒,曾通过徐辟求见孟子,未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陆贾   传:为……作传。
B.不可得而矣   备:具备。
C.此义不讲耳   坐:因为。
D.必有其太略者   病:批评,指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惑群言   月出东山之上
B.虚实详略之权度也   有尺寸之地
C.三者详征君之事隐也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退之志李元宾   句读不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写人的文章,其中所记载的人物事迹,一定要与所写对象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称,并以此来确定文章中材料的详略。
B.作者认为,如果写人物传记有闻必录,如“市肆簿籍”一般,读者很难将一篇文章读完,人物的精神品格反而会被淹没,因此不如“详者略,实者虚”。
C.在作者看来,司马迁写《陆贾传》和《留侯世家》,在采择人物生平事迹材料方面,都是详略轻重处理得较好的范例。
D.作者在孙奇逢传记中,主张只选择孙奇逢参与过的“杨左之事”以及其师门盛况和论学成就逸三个方面的典型事迹来详写,其它事迹,为节省笔墨起见,—概不予记载。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问,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
(2)不知往昔群赀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0 10:4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记长洲韩宗伯逸事
方 苞
癸未春正月,余入都,会慕庐韩公将扈从南巡,往省焉。坐始定,即谓余曰:“吾与子之相知不浅矣!然子终谓我何如人邪?”余曰:“公为人,天下之士尽知之,况某邪?”公曰:“吾为亚卿,未尝一至官正之门也。吾为学士,未尝一至执政之门也。”余曰:“上于公意倦矣,而公不告休何也?”是岁公果再告,再被诘责,而卒死于官。
始上遇公最,自为宗伯,屡与孝感熊公同召对,忌者谓公旦暮且入相。会江南布政司张万禄亏库金三十余万。制府阿山上言非侵牟,费由南巡。或谓张于制府为姻家,上震怒,下九卿议。御史大夫某曰:“山之罪在大辟,无疑也。”公正色曰:“果有连,其情私,而语则公也。”忌者增语上闻,公由是日替。公天性与物无町畦,而睢州汤司空数语人曰:“表里洞然,不可夺以非义,惟韩公耳。”上尝亲试翰林,欲黜者二人,时公与法公良同掌院事,命劾奏。公谓法公曰:“姑缓之,此民誉也。”越日,法入见,上怒,命削职,随本旗供劳辱事。众皆公,公曰:“法以吾言至此,而吾乃苟免乎?”又数日,召公诘责,公徐曰:“此二人于院中不在应斥之列,文虽不工,惟上宽之!”上霁颜,为公曲止焉。
公乡试出昆山徐司寇门,而傅腊塔节制两江,承意兴大狱徐,凡素居门下者争避匿。公适在籍,独盛舆从,朝夕至门,且为别白于在事者。公尝乘小舟徜徉郊野间,会县令出,隶卒争道,覆公舟,比登岸,衣裘尽濡,战栗移时,戒从者无声,竟不知为公也。
余见当世名贵人能自忘其势者有矣,而能使人忘其势者,则未之见也。然世皆目公为旷达,而不知其植节守义深固而不可移也。余与公相知深而聚处日稀。公自癸未春,遂不复与余相见。吁,异哉!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上遇公最 渥:优厚
B.众皆公    趣:通“促”,催促
C.惟上宽之  假:假释
D.承意兴大狱徐 构:陷害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慕庐自觉仕途不顺,征求友人方苞的意见后,向朝廷提出辞职请求,但是朝廷没有同意。
B.在张万禄亏空库银一案中,韩慕庐认为即便阿山与张万禄有姻亲关系,阿山说的话也是公道话。
C.法良因违背皇上旨意获罪,韩慕庐不怕受牵连,挺身而出,替法良辩解,皇上的态度最终有了改变。
D.韩慕庐乘船郊游时被县令的随从弄翻了船只,但他并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方苞赞扬他“能使人忘其势”。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表里洞然,不可夺以非义,惟韩公耳。
(2)公适在籍,独盛舆从,朝夕至门,且为别白于在事者。
【小题4】从文中所写的几件事中可以看出韩慕庐为人方面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有洪洞令杜君者……杜君曰:“迩年狱讼……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利系者之多  利:获利。
B.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剂:契券,字据。
C.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羁:捆绑。
D.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情:案情。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项是( )
①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②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④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⑤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⑥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①②③B.③⑤⑥C.②④⑥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为这样的事情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实事,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
(2)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3)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辕马说

(清)方苞

①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

②古之车,独辀加衡而服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轭,背乘乎韅,靳前而靽后。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

③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泞旋淖陷,常自顿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呜呼!将车者其慎哉。

(注)①阤:古同“陀”,山坡。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乎C.欤D.耳
【小题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第②段中“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且众多马匹或在前引导,或在旁边副驾,并不助辕马工作。
B.而且在前面引导和在旁边副驾的众多马匹,都没有跟随辕马。
C.然而众多马匹或在前引导,或在旁边副驾,都没有跟随辕马。
D.然而在前面引导和在旁边副驾的众多马匹,并不助辕马工作。
【小题4】对第③段理解错误的是(   )
A.段首承接上段,重申了驾辕之艰难。
B.能否驾辕是辨别马好坏的重要标准。
C.善驾的人也调教不了不合要求的马
D.劣马虽差,但更糟的是坏脾气的马。
【小题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兄百川墓志铭
方苞
兄讳舟,字百川,性倜傥,好读书而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八九岁诵左氏、太史公书,遇兵事,辄集录,置袷衣中。避人呼苞,语以所由胜败。时吾父寓居棠邑留稼村。兄暇,则之大泽中,召群儿,布勒左右为阵。
年十四,侍王父于芜湖。逾岁归,曰:“吾乡所学,无所施用。家贫,二大人冬无絮衣。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逾岁,入邑庠,遂以制举之文名天下。慕庐韩公见之叹曰:“二百年无此也。”自以时文设科,用此名家者仅十数人,皆举甲乙科者。以诸生之文而横被六合,自兄始。一时名辈皆愿从兄游,而兄遇之落落然。江西梁质人、宿松朱字绿以经世之学,自负其议论,证曏经、史,横从穿贯,闻者莫不屈服。而兄常默默,退而发其覆,鲜不窒碍者。苞谓兄:“盍譬晓之?”曰:“诸君子口谈最贤,非以忧天下也。”
兄长余二岁。儿时,家无仆婢,五六岁即依兄卧起。兄赴芜湖之岁,将行,伏余背而流涕。其后少长,即各奔走四方。余归,兄常在外;兄归,余常在外。计日月得与兄相依,较之友朋之昵好者,有不及焉。兄常曰:“吾与汝得常家居,俾二大人无离忧。春秋佳日,与二三同好步北山,徘徊墟莽间,候暝色而归,吾愿足矣。”及庚辰四月,余归自京师。七月,兄归自皖江而疾遂笃,未得一试斯言也。
弟林先兄十岁卒。兄欲于近郊平畴买小丘自为生圹,而葬弟于其侧。辛巳四月,余为弟卜地于泉井,梦土人云:“伯夷今葬是。”余不忍废兄之命,遂以次年三月十六日迁弟柩与兄并葬其村之北原。兄殁于康熙辛巳年十月二十一日,年三十有七。娶张氏,子道希、道永。
铭曰:不若于道者,天绝之。胡体其所受而至于斯?矧材与志,古固有不遂而又何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勒左右为阵  勒:率领
B.逾岁,入邑庠  庠:学校
C.俾二大人无离忧 俾:使
D.兄归自皖江而疾遂笃   笃:深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如读书而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语以所由胜败  ②险以远,则至者少
C.①则之大泽中 ②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D.①退而发其覆 ②且其意不在书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即左丘明,相传他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本文指全国。
C.辛巳:干支纪年法的某一年。干支纪年法的每一年用一对干支表示,五十年一循环。
D.铭:墓志铭的一部分,概括墓志铭全篇,内容主要为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
(2)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欧阳修《〈伶官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