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与篛林交益笃,在辛卯、壬辰间。前此,篛林家金坛,余居江宁,率历岁始得一会合,至是余以《南山集》牵连系刑部狱,而篛林赴公车,间一二日必入视余。每朝餐罢,负手步阶除,则篛林推户而入矣。至则解衣盘薄,语经谁史,旁若无人同系者或厌苦,讽余曰:“君纵忘此地为圈土,身负死刑,奈旁观者姗笑何?”然篛林至则不能遮归,余亦不能畏昔警而闭所欲言也。
余出狱,编旗籍,寓居海淀,篛林官翰林,每以事入城,则馆其家。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每阅月逾时,检篛林手书,必寸余戊戌春,忽告余:“归有日矣”余乍闻,心忡惕,若哄行驻乎虚空之逗,四望而无所归也篛林曰:“子毋然吾非不知吾归子无所向,而今不能复顾子,且子为吾计,亦岂宜阻吾行哉?” 篛林之归也,秋以为期,而余仲夏出塞门,数附书问息耗而未得也。今兹其果归乎?吾知篛林抵旧乡,春秋佳日,与亲懿游好,徜徉山水间,酣嬉自适,忽念平生故人,有衰疾远隔幽燕者,必为北乡惆然而不乐也。
(选自方苞《送王第林南归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
B.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
C.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
D.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
A.辛卯,干支之一。“干”指天干,“支”指地支,上下相配以纪年,如“辛卯”之前是“庚子”,之后是“工辰”。 |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人京应试的举人或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
C.编旗籍,清代对犯人的一种处罚,即把释放犯人的户籍编人军队,加以管制。八旗汉军旗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
D.幽燕,古称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唐以前属幽州,战国时属燕国,故名。“幽”即古幽州,“燕”也是河北的别称。 |
A.第林珍惜友情。在辛卯、工辰年间,他正好进京应试,隔一两天就来看望作者。 |
B.第林虚心向学。在作者被关监狱期间,他前来问学,不顾监狱中其他犯人耻笑。 |
C.第林重情重义。作者出狱后,人城办事常住在他家,他们还经常彼此书信往来。 |
D.第林善解人意。他准备南归,发现作者忧虑紧张的情绪,就多方开导劝慰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