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援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辟,如疮痏(wěi)蹶(jué)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方苞《游雁荡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  (往,赴) 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外表,样子)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奇异)  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没有办法)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天边交会) 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没有缘由)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同类)  所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表原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为之文志。 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
B.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
C.后知是山之特立     能使游者欣而乐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则有二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作者游历山水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而西山之游才是真正的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了乐而忘忧的目的,所以看似简单的“始”字,在文中不可或缺,语约意丰。
B.选文(二)题为《游雁荡记》,但作者开篇就说“兹山不向记也”,看似矛盾,实则是把雁荡山和那些平缓明媚的山川进行对比,以突出雁荡山的特殊之处。
C.游记以记叙旅游见闻、描写山水景物为主,并寄寓作者的情思或审美趣味。这两篇选文都是以叙写山水景物为重的山水游记。
D.选文(一)作者描写并赞美西山的怪特美,间接表达自己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选文(二)作者游览雁荡山领略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两文均有借游寓理抒怀的特点。
【小题4】用/给选文(二)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小题5】把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1:3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兄百川墓志铭

方苞(清)

①兄讳舟,字百川。性倜傥,好读书而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八九岁诵左氏、太史公书,遇兵事,辄集录置袷衣中,避人呼苞,语以所由胜败。时吾父寓居棠邑留稼村,兄暇则之大泽中,召群儿布勒左右为阵。

②年十四,侍王父于芜湖。逾岁归,曰:“吾乡所学,无所施用。家贫,二大人冬无絮衣。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逾岁入邑,遂以制举之文名天下。慕庐韩公见之,叹曰:“二百年无此也。”自以时文设科,用此名家者仅十数人,皆举甲乙科者。以诸生之文而横被六合,自兄始。一时名辈皆愿从兄游,而兄遇之落落然。

③江西梁质人、宿松朱字绿以经世之学,自其议论,证曏经、史,横从穿贯,闻者莫不屈服。而兄常默默,退而发其覆,鲜不窒碍者。苞谓兄:“盍譬晓之?”曰:“诸君子口谈最贤,非以忧天下也。”

④兄长余二岁。儿时,家无仆婢,五六岁即依兄卧起。兄赴芜湖之岁,将行,伏余背而流涕。其后长,即各奔走四方。余归,兄常在外;兄归,余常在外。计日月得与兄相依,较之友朋之昵好者,有不及焉。兄常曰:“吾与汝得常家居,俾二大人无离忧。春秋佳日,与二三同好步北山,徘徊墟莽间,候暝色而归,吾愿足矣。”及庚辰四月,余归自京师。七月,兄归自皖江而疾遂,未得一试斯言也。

⑤弟林先兄十岁卒。兄欲于近郊平畴买小丘自为生圹,而葬弟于其侧。辛巳四月,余为弟卜地于泉井,梦土人云:“伯夷今葬是。”余不忍废兄之命,遂以次年三月十六日迁弟柩与兄并葬其村之北原。兄殁于康熙辛巳年十月二十一日,年三十有七。娶张氏,子道希、道永。铭曰:不若于道者天绝之,胡体其所受而至于斯?矧材与志,古固有不遂而又何悕!

(注释)悕:悲伤。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逾岁入邑(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其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后长  (___________________) (4)兄归自皖江而疾遂(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召群儿布勒左右阵 然后践华
B.兄暇之大泽中 位卑足羞
C.遂制举之文名天下 勇气闻于诸侯
D.候暝色归 蟹六跪二螯
【小题3】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1)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
(2)计日月得与兄相依,较之友朋之昵好者,有不及焉。
【小题4】第②段“而兄遇之落落然?”一句中的“落落然”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题5】根据文章,归纳墓志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余与篛林交益笃,在辛卯、壬辰间。前此,篛林家金坛,余居江宁,率历岁始得一会合,至是余以《南山集》牵连系刑部狱,而篛林赴公车,间一二日必入视余。每朝餐罢,负手步阶除,则篛林推户而入矣。至则解衣盘薄,语经谁史,旁若无人同系者或厌苦,讽余曰:“君纵忘此地为圈土,身负死刑,奈旁观者姗笑何?”然篛林至则不能遮归,余亦不能畏昔警而闭所欲言也。

余出狱,编旗籍,寓居海淀,篛林官翰林,每以事入城,则馆其家。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每阅月逾时,检篛林手书,必寸余戊戌春,忽告余:“归有日矣”余乍闻,心忡惕,若哄行驻乎虚空之逗,四望而无所归也篛林曰:“子毋然吾非不知吾归子无所向,而今不能复顾子,且子为吾计,亦岂宜阻吾行哉?” 篛林之归也,秋以为期,而余仲夏出塞门,数附书问息耗而未得也。今兹其果归乎?吾知篛林抵旧乡,春秋佳日,与亲懿游好,徜徉山水间,酣嬉自适,忽念平生故人,有衰疾远隔幽燕者,必为北乡惆然而不乐也。

(选自方苞《送王第林南归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B.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C.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D.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卯,干支之一。“干”指天干,“支”指地支,上下相配以纪年,如“辛卯”之前是“庚子”,之后是“工辰”。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人京应试的举人或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C.编旗籍,清代对犯人的一种处罚,即把释放犯人的户籍编人军队,加以管制。八旗汉军旗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D.幽燕,古称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唐以前属幽州,战国时属燕国,故名。“幽”即古幽州,“燕”也是河北的别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林珍惜友情。在辛卯、工辰年间,他正好进京应试,隔一两天就来看望作者。
B.第林虚心向学。在作者被关监狱期间,他前来问学,不顾监狱中其他犯人耻笑。
C.第林重情重义。作者出狱后,人城办事常住在他家,他们还经常彼此书信往来。
D.第林善解人意。他准备南归,发现作者忧虑紧张的情绪,就多方开导劝慰友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每朝餐罢,负手步阶除,则第林推户而入矣。
(2)林之归一也,秋以为期,而余仲夏出塞门,数附书问息耗而未得一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长饞,为除不洁者,引入,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奷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壮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小题1】下列句子中解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尝言   先:从前B.无奸人构陷 俟:等待
C.史不敢发声 噤:闭口D.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视学:视察学政
【小题2】下列句子中解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左公处   微:悄悄B.左公下厂狱  及:等到
C.或劝以休   少:稍微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左公第   造:建造
【小题3】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数骑出   从:跟从B.即署第一 面:当面
C.草屦,长饞 手:用手拿D.席地倚墙而坐   席地:以地为席,坐在地上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圆活自如。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铭
(清)方苞
雍正十有三年秋九月,皇帝宅忧,甫旬日,即起杨公名时滇南,士大夫知与不知,皆惊喜相告。乾隆元年二月,公至自滇,礼部尚书入教皇子。上与诸王大臣议政之暇,时召公入见。而是秋七月上旬遘末疾,泱月而薨。是日,士友奔唁,暨国子生聚哭于庭阶者凡数百人。盖公自童稚以至笃老,居乡立朝,莅官抚众,无一言一事,不出于中心之诚,故其感于人者,如此其至也。
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始圣祖仁皇帝悼学政废弛,以九御督学,自文贞始,而公继之,校士遵文贞成法,士虽摈弃无怨言。其主试陕西亦然。癸已,圣寿六十,延臣庆贺。上问:“翰林中有杨名时否?”遂特召入京。
丁酉夏,出为北直巡道,曰:“吾欲试以民事也。”公细大必亲,无留,无匿情、至今民所思,曰:“百年中无比也。”已亥,迁巡抚云南。会征西藏,大师驻省城。为营馆舍,数宴犒,而约束坚明,无敢叫嚣。七年中,凡军民疾苦,大者奏请,小者更易科条,事无遗梗,恩信浃于蛮孥。
公天性和易,虽驭仆隶,无厉色疾言,而是非可否,则守其所见,固植而不摇。世宗宪皇帝即位,手谕褒嘉。三年,擢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公益自奋厉,思竭忠诚,于人之邪正,事之得失,风气淳薄,尽言无隐。公平生介节义事,美行嘉言,不可胜纪。
余始见公于文贞公所。余与文贞辩析经义,常自日昃至夜中。公端坐如植,言不及,终已无言。此益信公之为学能内自检摄,而未暇叩其所藏。及往年,余再入南书房,公继至,始知公于文贞所讲授,笃信力行,而凡古昔圣哲相传性命道教之指要,异人异世而更相表里互为发明者,皆能探取而抉其所以然。呜呼!公之用无不宜,忠诚耿著而人无间言,盖有也夫!
(选自《方苞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士遵文贞成法   :全部
B.公细大必亲,无留 :案件
C.此益信公之为学能内自检摄  :重用
D.盖有也夫! :原因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起杨公名时滇南 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礼部尚书入教皇子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C.至今民所思     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D.百年中无比也   沛公军霸上,未得项羽相见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B.“出”指在朝任官,“入”指派任至外地。
C.“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D.日昃,古人根据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如太阳正中叫做日中,而不到中午,上午十一点左右,就叫做日昃。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B.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C.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D.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杨名时体察民情,爱民抚众。巡抚云南时,他为军民排忧解难,恩信遍及蛮夷。
B.杨名时为学深厚,笃信力行。师从李文贞时,他常与文贞辨析经义直到深夜才停止不言;对古代的圣哲学说,他能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
C.杨名时以诚待人,受人敬重。他从滇南被起用时,士大夫们惊喜万分,奔走相吿;他患病去世后,士友纷纷前往吊唁,国子生在庭院痛哭。
D.杨名时做官勤勉,颇有政绩。他在礼部任职时,堪当大任,深受皇上称赏;出任北直巡道后,掌管刑狱,事必躬亲。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征西藏,大师驻省城。为营馆舍,数宴犒,而约束坚明,无敢叫嚣。
(2)公益自奋厉,思竭忠诚,于人之邪正,事之得失,风气淳薄,尽言无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方苞《游雁荡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有所极,梦亦同  趣:往,赴
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形容:外表,样子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 异:奇异
无以别其为兹山之若壑也   无以;没有办法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天际:天边交会
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 无因:没有缘由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 :同类
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所以:表原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则有二焉。
B.不知日入 则修士守身涉世
C.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
D.故为之文志 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甲,作者游历山水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而西山之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了乐而忘忧的目的,才是“真正的游”。
B.选文乙,题为《游雁荡记》,但作者开篇就说“兹山不可记也”,看似矛盾,实则是把雁荡山和那些平缓明媚的山川进行对比,以突出雁荡山的特殊之处。
C.游记以记叙旅游见闻、描写山水景物为主,并寄寓作者的情思或审美趣味。这两篇选文都是以叙写山水景物为重的山水游记。
D.选文甲,作者描写并赞美西山的怪特美,间接表达自己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选文乙,作者游览雁荡山领略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两文均有借游寓理抒怀的特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若 兹 山 则 浙 东 西 山 海 所 蟠 结 幽 奇 险 峭 殊 形 诡 状 者 实 大 且 多 欲 雕 绘 而 求 其 肖 似 则 山 容 壁 色 乃 号 为 名 山 者 之 所 同
【小题5】把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