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与王昆绳书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2)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3 10:3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潜庵先生逸事

方苞

睢州汤公内召时,吴人已建生祠,刻石纪德政。其殁也,巷哭里奠,搢绅学士争为诔表传记其家有状有志铭,有编年之谱。而德教在民及诈不信之先觉,耳目众著,甚为万世标准者。

公巡抚江苏时,上言:“岁祲免租,民困少苏而已;必屡举于丰年,富乃可藏于民,免当年之租,半中饱于有司胥吏。故每遇国有大庆,或水旱形见,不肖者转急征以待赐除。必豫免;次年然后民不可欺,吏难巧法。”圣祖皇帝深嘉与之,遂定为法。康熙年间,特谕户部。自今以往海内农田正赋编折银,通三年轮免一年,周而复始,直省均以遍皆豫免,不问丰凶。其后虽以西边事起中辍,而大训炳然。是公之訏谟,实受其福者,非一世也。

淮泗涨漫,山阳等七州县,荡离居。上南巡,命浚海口以泄积水。敕于成龙主工值寻以廷臣议,使受靳辅节制。成龙议工费八十余万,辅议海口沙淤,非起高邮车逻镇筑高堤,束内水高丈余,不能出海,费二百七十八万。上召辅及成龙面询。成龙力排辅议。淮南士大夫惧伤坟墓田庐,亦廷争之。乃命尚书萨木哈、学士穆成格会公及总漕徐旭龄合勘,兼问七州县耆老云何辅。淮南士民言海口不宜罢工者十八九,谓宜并罢者亦十之一二,使者意向之。公力争。使者曰:“公言吾当口奏。”及公内召,上语及海口。公对:“开一丈有一文之利,一尺有一尺之利。”上愕然曰:“尔时汝胡不言?”公乃俱陈前事。诘旦,召使者质对,使者强辩。公徐曰,某故知有此。汝行后,即汇士民呈牒并某议,具文书印册存漕臣所,漕臣亦如之,存巡抚所。檄取,旬日后可覆视也。使者语塞,上怒,立罢之。而发官帑,遣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浚下河。

公里人有受业公门者,以黄门奉使过苏。谒公曰:“吾师方严,孰敢以事请?但东南盐政,大病于商民,已闻知否?”公曰:“吾不知。”因条举数事。每发,公诘难,正言其非。乃出商人曰:“吾师素明达,独于兹事未谙见,谓无一可行。”比使归逾月,次第禁革,一如所言。黄门每语人曰:“吾师至诚,而或以术御人。贤者固不可测也。”

苏之巨室,有优恃容仪,每闯入民宅,多见貌相悦而与之私,或结党行强,所犯累累。有司不敢诘。闻公至,数月不出。公使人微迹而得之,痛予杖。戒勿仿筋骨,严伺守,故疮将合,更薄笞。朔望载以徇于市及四郊。久之,肤剥见骨。逾半岁,始瘐死。由是,奇邪浮淫者心悸,相劝改前行。盖公之诚明仁勇,皆自学问中出,故道足以济物而政无所偏。即此四事,已足征公治法之全矣,而记述者乃逸之。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定为法 经:经典的
B.荡离居 析:分离,分散
C.乃出商人 谢:道歉
D.已足公治法之全矣 征:证明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公坚持道德教化,对于奸诈之事常有先见之明,这两方面众所周知,堪称表率。
B.汤公上书康熙减轻民赋,不论丰年灾年,轮流预作减免,此项谋画让百姓长期获利。
C.治理淮泗水患时,围绕治理方案产生诸多分歧,汤公能秉持正见,支持于成龙观点。
D.汤公最善吏事,从对苏州盐政伤民之事和浮淫之徒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其独特才能。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祲免租,民困少苏而已;必屡举于丰年,富乃可藏于民,免当年之租,半中饱于有司胥吏。
(2)公使人微迹而得之,痛予杖。戒勿伤筋骨,严伺守,故疮将合,更薄笞。
【小题4】请简要概括汤公为政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记长洲韩宗伯逸事
方 苞
癸未春正月,余入都,会慕庐韩公将扈从南巡,往省焉。坐始定,即谓余曰:“吾与子之相知不浅矣!然子终谓我何如人邪?”余曰:“公为人,天下之士尽知之,况某邪?”公曰:“吾为亚卿,未尝一至官正之门也。吾为学士,未尝一至执政之门也。”余曰:“上于公意倦矣,而公不告休何也?”是岁公果再告,再被诘责,而卒死于官。
始上遇公最,自为宗伯,屡与孝感熊公同召对,忌者谓公旦暮且入相。会江南布政司张万禄亏库金三十余万。制府阿山上言非侵牟,费由南巡。或谓张于制府为姻家,上震怒,下九卿议。御史大夫某曰:“山之罪在大辟,无疑也。”公正色曰:“果有连,其情私,而语则公也。”忌者增语上闻,公由是日替。公天性与物无町畦,而睢州汤司空数语人曰:“表里洞然,不可夺以非义,惟韩公耳。”上尝亲试翰林,欲黜者二人,时公与法公良同掌院事,命劾奏。公谓法公曰:“姑缓之,此民誉也。”越日,法入见,上怒,命削职,随本旗供劳辱事。众皆公,公曰:“法以吾言至此,而吾乃苟免乎?”又数日,召公诘责,公徐曰:“此二人于院中不在应斥之列,文虽不工,惟上宽之!”上霁颜,为公曲止焉。
公乡试出昆山徐司寇门,而傅腊塔节制两江,承意兴大狱徐,凡素居门下者争避匿。公适在籍,独盛舆从,朝夕至门,且为别白于在事者。公尝乘小舟徜徉郊野间,会县令出,隶卒争道,覆公舟,比登岸,衣裘尽濡,战栗移时,戒从者无声,竟不知为公也。
余见当世名贵人能自忘其势者有矣,而能使人忘其势者,则未之见也。然世皆目公为旷达,而不知其植节守义深固而不可移也。余与公相知深而聚处日稀。公自癸未春,遂不复与余相见。吁,异哉!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上遇公最 渥:优厚
B.众皆公    趣:通“促”,催促
C.惟上宽之  假:假释
D.承意兴大狱徐 构:陷害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慕庐自觉仕途不顺,征求友人方苞的意见后,向朝廷提出辞职请求,但是朝廷没有同意。
B.在张万禄亏空库银一案中,韩慕庐认为即便阿山与张万禄有姻亲关系,阿山说的话也是公道话。
C.法良因违背皇上旨意获罪,韩慕庐不怕受牵连,挺身而出,替法良辩解,皇上的态度最终有了改变。
D.韩慕庐乘船郊游时被县令的随从弄翻了船只,但他并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方苞赞扬他“能使人忘其势”。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表里洞然,不可夺以非义,惟韩公耳。
(2)公适在籍,独盛舆从,朝夕至门,且为别白于在事者。
【小题4】从文中所写的几件事中可以看出韩慕庐为人方面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嘉祐集》)
(二)
秦之德义,无足比数,而卒并天下,乃前古所未有,故求其说而不得者,或本以地形,或归诸天助,又或以物所成孰之方宜收功实,而不知秦之得意盖因乎世变。是何也?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以谋诈驭谋诈,则秦之权变,非六国所能敌。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沿秦法。
(节选自《方望溪全集》)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B.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力量
D.秦之德义,无足比数 比数:相提并论
【小题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3处)
其成功非幸此所谓世变之异也世变异则治法随之故汉之兴多沿秦法。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以谋诈遇德义,则民之归仁,沛然谁能御之?
【小题4】两段选文认为秦“并天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王生墓志铭

(清)方苞

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余病不能。闻王生兆符蹶而苏,舆疾往视,与之语,神气若未动,越三日而死。呜呼!是吾友崑绳之子也。

兆符从余游,在丙子之春。余在京师,馆于汪氏,崑绳馆于王氏,使兆符来学,汪氏马队旁。危坐默诵,阒若无人。方盛暑,日三至三返,不纳汪氏勺饮。

其后崑绳弃家漫游,兆符自天津迁金坛,复从余于白下。崑绳尝语余曰:“兆符视子犹父也。吾执友惟子及刚主,吾使事刚主,曰:‘符于方子之学,未之能竟也。’”弱冠为诸生,南迁遂弃去。逾四十,以糊口至京师。或劝以应举,庚子举京兆,明年成进士。或馈之金,使速仕以养母。余曰:“用此买田而耕,则母可养,学可殖,而先人之绪论可终竟矣。”兆符蹙然,余为书抵馈金者。及报诏,而死已弥月矣。

方兆符之南迁也,以稚齿独身,将母及女兄弟陆行水涉三千里。及崑绳既殁,奔走四方,未尝旬月宁居。而其母老病,暴怒不时。常恐妻女仆婢,久不能堪,而在视不尽其诚,故身在外,忧常在家。又虑年日长,学不殖,而矻矻于人事丛杂中。是以心力耗竭,形神瘀伤,一发而不可救药也。

余与崑绳交最先,既而得刚主,三人者所学不同,而志相得,其游如家人。刚主之长子习仁,亦从余游。辛丑秋,刚主使卜居于江南而道死。自习仁之死,三人子姓中,质行无可望者矣。今又重以兆符,而文学义理,可与深言者亦鲜矣。

兆符性孤特,虽其父故交既宦达,察其意色,少异于前,即不肯再见。而行身端直,又以文学知名。故其疾也,闻者皆忧之;其死也,皆惜之。兆符渴葬先世兆域,而母及妻子在江南。葬事毕,士友南还者,为其家;留京师者,分年而主墓祭。虽兆符意气所感召,抑其祖父节概风声宿留于人心者不可泯也。兆符年四十有五,所排纂《周官》及诗文若干卷,蒋君湘帆为编录而藏之,以俟其孤之长而授焉。

(节选自《望溪文集》)

(注)①李刚主,为清代学者李塨之字。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友,指志同道合之友。方苞与王、李所学不同而志趣相得,堪称执友。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各级学校的生员,文中指通过乡试成为举人。
C.京兆,是汉朝都城长安的古称,后泛指都城,文中此处指清朝都城北京。
D.兆域,指墓地。古人讲究叶落归根,虽客死他乡但仍希望归葬家族祖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孙以宁书
方苞
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厈,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①,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活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日:  “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PX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坐此义不讲耳。
征君叉侠,舍扬、左之事②,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己,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之③,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而退之之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病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迭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
(注)①征君;即孙奇逢。②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③孺悲:鲁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夷之:墨家信徒,曾通过徐辟求见孟子,未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陆贾   传:为……作传。
B.不可得而矣   备:具备。
C.此义不讲耳   坐:因为。
D.必有其太略者   病:批评,指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惑群言   月出东山之上
B.虚实详略之权度也   有尺寸之地
C.三者详征君之事隐也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退之志李元宾   句读不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写人的文章,其中所记载的人物事迹,一定要与所写对象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称,并以此来确定文章中材料的详略。
B.作者认为,如果写人物传记有闻必录,如“市肆簿籍”一般,读者很难将一篇文章读完,人物的精神品格反而会被淹没,因此不如“详者略,实者虚”。
C.在作者看来,司马迁写《陆贾传》和《留侯世家》,在采择人物生平事迹材料方面,都是详略轻重处理得较好的范例。
D.作者在孙奇逢传记中,主张只选择孙奇逢参与过的“杨左之事”以及其师门盛况和论学成就逸三个方面的典型事迹来详写,其它事迹,为节省笔墨起见,—概不予记载。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问,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
(2)不知往昔群赀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