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子颍别二十余年矣。忆昔与子颍游,子颍未及弱冠,余虽有一日之长,而与为嬉戏,异乎世俗之所谓师弟子者。然其情乃益深,而义顾弥笃。子颍上有两兄,皆从余受学。子颍奇男子也,其胸中浩浩焉常有担荷一世之心。文辞章句非其所措意,而其为诗古文乃能高出昔贤之上。后数年,子颍偶以七言诗一轴示余,余置之座侧。友人姚君姬传过余邸舍,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姬传以文章名一世,而其爱慕子颍者如此。
子颍之父、祖皆为达官,然不为子孙留遗计,而子颍少时衣食不足。子颍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颍论文,子颍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颍之穷如此。
余别子颍闭门里居,忽忽十余年,则闻子颍已举于乡,出宰巴蜀之属邑,其自秦入蜀,道途览古之篇,尤为深入唐人之室。子颍在蜀,值军兴,领兵八千人,出使云南永昌,逾美诺之岩,往来阻险师旅数千里之地。自重庆移守泰安,又值邻郡贼起,子颍早诣大府,为设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射杀贼首一人,定其余孽。然其忧深家国,心为瘁、发为白矣!尝思退而稍息其劳,而辄为上官所留,欲归不得。
呜呼!子颍昔日之穷,非子颍之能穷也;今日之为郡守,非子颍之能为郡守也;其出入师旅,屡经锋镝之危,非子颍之能行乎患难也;则今日之欲归,非子颍之能自为归也。然则子颍之于为官,去可也,留可也。去而混迹渔樵之侣,留而为宇内建不世之勋,无不可也。若夫文章之事无穷也。子颍其于簿书丛集,稍求顷刻之暇,出其才力以与古之风人学士相追逐,此则子颍之所能自为者也。
(选自《刘大櫆集·朱子颍诗序》,有删改)
(注)①指刘大櫆,桐城派代表作家。②姚君:指姚鼐,字姬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子颍年少时衣食不丰足,他同两个哥哥跟随作者学习,作者跟朱子颍嬉笑玩乐,感情非常深厚,情义也十分深切。
B.姚鼐先生凭文章名重当世,他曾在探望作者时,看到了朱子颍的一卷七言诗,非常喜爱倾慕朱子颍的诗文。
C.朱子颍从秦地进入蜀地任职,一路写下的游览古迹的诗篇流露出为国担忧的深情,直追唐人诗篇的风范。
D.朱子颍曾想辞官退隐田园,却难以如愿,而拿出才智和古代的诗人学者比较技艺,是朱子颍能为自己做主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7 11:1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翰林院编修李公墓志铭
公姓李氏,讳重华,字宝君,又字玉洲。世家常州之无锡,其后迁吴江。公生六岁已能为诗,出语辄倾其行辈。东崖公没,能自择师而事之。乡先达翰林张公大受以文章名世,公往从之游,而张公于及门中独爱重公,因以其子及兄子、女子子咸受学于公。于是公亦以文章名世,其所交友皆当时号称英隽有名之士也。
公事太夫人至孝,不忍斯须离训迪,而太夫人念公之贤能,宜起家甲科,督令赴京师求举,公不得已就道,而心顾常在太夫人左右。康熙庚子举顺天乡试,雍正甲辰举进士,改官翰林。而公益日夜慕思太夫人不置。太夫人闻之,寓书勉其供职,毋以我老为念。其后太夫人卒于家,而公以奔丧归,遂哀毁得疾。
公性爱士如饥渴,士之负材艺游京师者,公皆与之往返论议,时时出酒食以相劝劳。壬子,典四川乡试。而是年以前所荐举人不称落职。而公之长子治运方为秋官郎中,以禄养留京师,则日与缙绅及故交之闲居者,连为诗社,或聚徒课文,文章益富,贤豪趋赴益众。治运提学山左,公主校阅,甄拔号得人。知榆林,公为书院长,而边徼之士皆兴起于学,知有经训。按察安庆,每讯鞫,公必坐屏帏后隐听,其有所平反,则喜;稍可疑,则谕令再三慎测,必得情乃罢。盖公虽不仕,而功德之及人如此。昔公在京师,则士争趋之恐后;公从其子在外,则客游京师者无所归;公卒,则士大夫尝相游从者,皆相向欷歔泣下。
公以乾隆二十年八月十二日卒,享年七十有四。娶张氏,子三人:长治运,今按察两浙;次泰运,太学生,先公卒;次光运,太学生。
(选自《刘大櫆集》,有删改)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太夫人卒于家,而公以奔丧归,遂哀毁得疾。
(2)按察安庆,每讯鞫,公必坐屏帏后隐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彭鹏,字奋斯,福建莆田人。幼慧,有与其父仇,欲杀鹏,走得免。顺治十七年,举乡试。耿精忠叛,迫就伪职,鹏阳狂示疾,椎齿出血,坚拒不从。事平,谒选,康熙二十三年,授三河知县。三河当冲要,旗、民杂居,号难治。鹏拊循惩劝,不畏强御。有妄称御前放鹰者,至县索饩牵,鹏察其诈,絷而鞭之。治狱,摘发如神。邻县有疑狱,檄鹏往,辄白其冤。二十七年,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帑金三百,谕曰:知尔清正不受民钱,以此养尔廉,胜民间数万多矣!
三十三年,疏劾顺天乡试中式举人李仙湄闱墨删改过多,杨文铎文谬妄,给事中马士芳磨勘通贿。下九卿等察议,以鹏奏涉虚,因摘疏语有“臣言如妄,请劈臣头,半悬国门,半悬顺天府学”,以为狂妄不敬,应夺官。命鹏回奏,鹏疏言:“会议诸臣,徇试官徐倬、彭殿元欺饰,反以臣为妄,乞赐罪斥。”上不问,而予倬、殿元休致
是年,顺天学政侍郎李光地丁内忧,上命在任守制,光地乞假九月。鹏劾光地贪恋禄位,不请终制,应将光地解任,留京守制,上从之。会廷臣集议,鹏追论杨文铎文谬妄,与廷臣忿争,事闻,命解职,以原品效力江南河工。三十六年,召授刑科给事中。三十七年,出为贵州按察使。
广东因借兵饷,改额赋征银为征米,较估报时值浮多,户部屡饬追完。鹏至官,是年岁米价低,以米计银少七万三千有奇,疏请令经管各官扣追存库,并议嗣后额赋仍依原则征银,采购兵米;其按年应追完之银,实因丰歉不同,米价无定,乞免重追:诏允行。鹏视事勤敏,遇墨吏纠劾无少岁旱,步祷日中,诣狱虑囚,开仓济粟,旋得雨。民大称颂。四十三年,卒官,年六十八,上深悼惜,称其勤劳,赐祭葬。寻祀广东名宦。
(摘编自《清史稿·彭鵬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得免   躲藏
B.檄鹏往 审问
C.是年岁米价低 庄稼成熟
D.纠劾无少懈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因放榜之日桂花飘香,又称“桂榜”。“乡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B.“休致”指官吏年老辞官,后泛指辞官,“致仕”、“乞骸骨"亦有此意。原品休致指享有原来官职的品级而告老退休。
C.“丁内忧”指遭母丧事。源于汉代,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孝,不准为官,如国家因特殊原因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D.“户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六部之一,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其他还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小题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旱,步祷日中,诣狱虑囚,开仓济粟,旋得雨。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4】概括文中彭鹏在为官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毅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乐毅报燕王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 报:回复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数:数落,列举
C.不以官随其爱 爱:喜欢
D.故受命而弗辞 辞:拒绝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察能而授官者 渔父见而问之曰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C.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
D.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②顾反命,起兵随而击齐
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⑥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欧阳生文集序
(清)曾国藩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原文有删改)
(注)①襢:同“禅”,传授。②跫然:形容脚步声。③謦欬(qǐngkà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鼐,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鼐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鼐,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的是介绍了姚鼐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