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完成题,
小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小题1】两首诗都善于用典,下列关于其典故运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颈联化用了牛郎织女的古老传说,先叙“此日”六军不发,赐死杨妃,又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嘲笑牵牛,誓不分离,两相对比,其意自明,笔致跳脱,蕴含丰富。
B.李诗尾联中“莫愁”源自南朝乐府歌辞,指婚姻美满的女子。诗人将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与普通百姓莫愁进行对比,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引人深思。
C.袁诗化用《长恨歌》《石壕吏》,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前者哀帝王爱情悲剧,考者叹百姓生离死别,对比鲜明,“莫唱”“泪比长生殿上多“更表明了作者的历史观。
D.袁诗“银河”一词也化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人间”二字将这个神话故事引入现实生活,写出了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争和徭役划出的“银河”,使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小题2】两首诗都是咏史之作,其写作意图有什么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8-23 03:02: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平献王孚,字叔达,宣帝次弟也。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性通恕,以贞白自立,未尝有怨于人。魏陈思王植有俊才,清选官属,以孚为文学掾。植负才陵物,孚每切谏,初不合意,后乃谢之。迁太子中庶子。魏武帝崩,太子号哭过甚。时群臣初闻帝崩,相聚号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孚与尚书和洽罢群臣,备禁卫,具丧事,奉太子以即位,是为文帝。转为中书郎。及明帝嗣位,欲用孚,问左右曰:“有兄风不?”答云:“似兄。”天子曰:“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转为度支尚书。时吴将诸葛恪围新城,以孚进督诸军二十万防御之。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故稽留月余乃进军,吴师望风而退。及高贵乡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尸于股,哭之恸,曰:“杀陛下者臣之罪。”奏推主者。孚与群公上表,乞以王礼葬,从之。孚性至慎。宣帝执政,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景文二帝以孚属尊,不敢逼。后进封长乐公。及武帝受禅,陈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辞,执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孚虽见尊宠,不以为荣,常有忧色。临终,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泰始八年薨,时年九十三。
选自《晋书•宗室•安平献王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B.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C.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D.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达”是司马孚的字,古代男子行加冠礼时取字,可供平辈之间称呼,以示尊重。
B.“上表”指上奏章,“表”是古代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提出按劾的一种特殊文体。
C.“晏驾”指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文中“崩”“薨”也是死的委婉说法。
D.“受禅”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实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孚学识广博,好学不倦。司马孚广泛阅读经典史籍;汉朝末年政局动乱,与兄弟身处危亡之中,粗茶淡饭,安于贫穷,而勤学不知疲倦。
B.司马孚临事不乱,处变不惊。魏武帝去世,太子及群臣号哭不止,司马孚建议及早拜继位的国君,来镇抚海内,与尚书和洽拥戴太子即位。
C.司马孚胸有谋略,胜敌有方。吴将诸葛恪入侵,司马孚督统诸军御敌,诸将想快速进击,司马孚故意滞留一个多月才进军,吴军望风而逃。
D.司马孚克尽臣节,忠于曹魏。高贵乡公被害,司马孚伏尸痛哭,和众臣奏请追究主谋;拜别陈留王,司马孚拉着他的手,流泪叹息不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植负才陵物,孚每切谏,初不合意,后乃谢之。
(2)宣帝执政,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兰亭记
何延之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曾孙,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于梁槛上,并弄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选自《法书要录》,有删改)
(注)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购备尽,唯未得《兰亭》   募:招募
B.才艺,多权谋   负:有
C.弟子又幼来玩   耽:潜心
D.更不复于梁槛上 安:放,藏
【小题2】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宗以德政B.知在辩才
C.梁元帝曾孙D.辩才熟详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射,官名。秦始置。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元废。
B.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C.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D.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B.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C.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D.萧翼借辩才禅师外出的机会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萧翼是朝廷御史并已拿走了《兰亭》帖,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小题5】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辩 才 遥 见 翼 乃 问 曰 何 处 檀 越 翼 乃 就 前 礼 拜 云 弟 是 北 人 将 少 许 蚕 种 来 卖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小题7】萧翼是怎样得到《兰亭》帖的?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