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毅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乐毅报燕王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 报:回复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数:数落,列举
C.不以官随其爱 爱:喜欢
D.故受命而弗辞 辞:拒绝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察能而授官者 渔父见而问之曰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C.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
D.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②顾反命,起兵随而击齐
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⑥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4 09:02: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芋老人传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曰:“老人知道者!”厚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①尚食:精美的食物。  ②揽辔褰帏: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  ③衅孽外乘:灾难和坏事自外入侵。  ④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入坐   延:邀请
B.谓老人与相国有旧:老交情
C.厚而遣之   资:赏赐
D.相国遽惊曰 谢:道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老人能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其身也,则耻师焉
B.致郁郁 涵淡澎湃为此也
C.污贿不饬罢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传闻之过实耶 既其出,则咎其欲出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论点。
C.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品性堕落,渎职犯法,由家庭、朋友到个人处世,强调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最大。
D.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相师B.而此独以钟
C.非能也,而绝江河D.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小题5】下列各句中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蚓无爪牙之利D.余是以记之
【小题6】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⑥彼童子之师
⑦郯子之徒 ⑧悲夫古书之不存……
⑨句读之不知 ⑩蚓无爪牙之利
A.①②/③④/⑤⑦/⑥⑨/⑧⑩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
C.①③/②⑤/④⑥⑦/⑧⑨/⑩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
【小题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B.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C.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D.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B.檄文,古代用于征召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文中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定制,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少卿为大理寺级别最高的官员。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明成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2)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义士

王义士者,失其名,泰州如皋县隶也。虽隶,能以气节自重,任侠好义。

甲申国亡后,同邑布衣许元博德溥,不肯薙①发,刺臂誓死。有司②以抗令弃之市,妻当徙。王适值解③,高德溥之义,欲脱其妻而无术,乃终夜欷歔不成寐。

其妻怪之,问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王不答。妻又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曰:“非尔妇人所知也。”妻曰:“子毋以我为妇人也而忽之。子第语我,我能为子筹之。”王语之故。妻曰:“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此豪杰之举也。诚得一人代之可矣。”王曰:“然。顾安得其人哉?”妻曰:“吾当成子之义,愿代以行。”王曰:“然乎,戏耶?”妻曰:“诚然耳,何戏之有!”王乃伏地顿首以谢,随以告德溥妻,使匿于母家。而王夫妇即就道。每经郡县驿舍就验时,俨然④官役解罪妇也。历数千里,抵徙所。风霜艰苦甘之不厌于是皋人感之敛金赎归夫妇终老于家焉

外史氏曰:“今之吏胥,只知侮文弄法以求温饱,何尝知有忠义也?王胥竟能脱义士之妻,而其妇尤能慨然成夫之志。噫,盖亦千古而仅见者矣!”

①薙,同“剃”,满洲人入关,强令汉族人削发留辫。本文讲述的故事与此相关。②有司,官员③解,押解④俨然,真像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是( )
A.君何为彷徨如此耶 辗转反侧B.非妇人所知也  你
C.安得其人哉 回头看D.子德溥义而欲脱其妻 崇敬
【小题2】下列句中“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只知侮文弄法以求温饱B.有司以抗令弃之市
C.王乃伏地顿首以谢D.吾当成子之义,愿代以行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子第语我,我能为子筹之
(2)诚然尔,何戏之有
【小题4】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本文突出了主人公的什么品质?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用/给划线部分断句,使句子意思清楚。
风 霜 艰 苦 甘 之 不 厌 于 是 皋 人 感 之 敛 金 赎 归 夫 妇 终 老 于 家 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庭粹六十寿序

清刘大魁

方君庭粹年十六而丧其父,以孤意子事母,能尽其孝养。而父妾林氏所生子才十岁,吴氏所生于才一岁,君能移所以事母者,以事其庶母,而抚养庶母之子,无异于母弟。

自其父在时,尝服贾于荆楚间。父没而母邁危疾,君不忍一日离母氏之左右,捧抱扶持,十余年,其经理荆楚之业,悉以之族姻。及母没,终丧而往视之,则所倚以经理者,如木之有蠢,而产已耗去其半矣。有族人负其资数万,虽不敢复任以事,而念其母之苦节,复为厚恤其家。又有窃其资百千面逃者,不究切之,而其所负他姓之偾,复为之代偿焉。母氏有侄尝假千全,及母卒,而君遂焚其券。盖自君之尊府笃亲亲之义,财货之出入,必任之族姓姻亲。君确守其家法,虽屡遭颠覆,而君卒不以变更其制也。

盖君以只身孤寄,门内无期功之亲,故尝竭力以养其两弟,幸其成长,得同心以恢拓先人之遗业。不幸十年之间,而两弟并罹殂丧,故君虽燕居独处,而未尝有愉佚懽欣之色。嗟乎!天于残忍溪刻之人,或凭翊而佑助之;至仁厚存心者,顾必愁苦其心肠,而劳瘁其筋力邪?

君性直方,尝面折人过;而与人交,无智愚皆尽其诚。其不知者或以君为好讦,其知者则益以君能爱人也。平生无他嗜好,惟好植花木,以为足见造物之生意。所居在灵山。灵山故幽邃,而君于其间建祠宇,拓旧基而使之广大,于祠旁置学舍,令子弟该书其中。又以其隙地别置馆宇,以四方之宾客。每春时花发,馨香盈室,称乎其为吉人之居也。

君之子矩从余游,其为人侃直,一遵其父训。其为文章务拔弃俗尚,而浸淫于古。积善之报,庶其在此。

(选自《刘大魁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捧抱扶持,十余年     垂:延续
B.悉以之族姻  委:托付
C.得同心以恢拓先人之遗业 俾:使
D.以四方之宾客 延:邀请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庭粹家中的不幸之事接二连三,先是父母去世,曾经经营的生意也在姻亲族人代为经营时损失了一半产业,后来同父异母的两个弟弟也去世。
B.方庭粹一家在财货出入的管理上,有让娴亲族人管理的传统,哪怕他们经营不善,方庭粹依然坚守家法,没有改变这种制度的想法。
C.作者认为,刻薄的上天有感于方庭粹的不幸遭遇,对他有所帮助与庇佑,因此虽遭种种磨难,但心怀仁厚的方庭粹最终没有精疲力竭、忧愁苦恼。
D.方庭粹喜欢种植花草,他居住在幽邃的灵山,在灵山建造了祠堂,扩大了自家的住宅,还置办了学堂,让家中子弟在学堂读书。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族人负其资数万,虽不敢复任以事,而念其母之苦节,复为厚恤其家。
(2)其为文章务拨弃俗尚,而浸淫于古。积善之报,庶其在此。
【小题4】文中方庭粹“能爱人”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罢弈文

清·俞长城

二客弈于庭,息机子从旁观焉。其始也局既布,二客悠然,喜怒不形。未几,争数子,皆瞪目凝视,惟恐失,若强敌在前,誓不返顾也。已而,胜负分,胜者喜,败者怒。如是者再三,局竟。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明日闲暇,客复来,局布若畴昔,息机子乃谓客曰:“畴昔之局,其始也,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曰:“然。”“至于今,岂非胜负已过而喜怒俱忘者也?”曰:“然。”“当其争也,有不嫉如仇雠者欤?”曰:“然。”“当其不争也,有不相让而不自者耶?”曰:“然。”“夫弈,小也。其胜何益?其败何损?何为始而患?何为终而忘?何为始而争?何为终而让?子能识其所以然乎?”曰:“不知也。”

呜呼!吾告子故:夫天地,弈局也;万物,弈子也。在事前则患,在事后则忘;在事中则争,在事外则让。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则患心泯;人以事外之见处事中,则争心熄。庶人弈财,士大夫弈于富贵,帝王弈于天下,皆弈也。

今子不以数子视天下,而以天下视数子,扰扰者将安所底乎?语云:工画者寿工棋者夭画者生机棋者杀机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

二客闻之,貛然深省,视局若虚,视子若弃,于是遂罢弈。

(注)①底(zhǐ):至,到达。②貛(jué)然:猛然。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局布若畴昔 畴昔:过去
B.夫弈,小也     数:技艺
C.全生远杀之也   术:方法
D.有不相让而不自者耶 矜:顾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庶人弈财   激义而死焉者也
B.吾告予故   不赂者赂者丧
C.如是者再三,局竟   今其智反不能及
D.有不嫉如仇雠者欤    人皆得以隶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息机子旁观二人下棋,看到他们彼此仇视,互相瞪眼动怒,感到很不理解。
B.息机子循循善诱,耐心询问二人下棋时的心态,引导二人倾吐内心的想法。
C.息机子拿二人下棋时的争夺与平民、士大夫、帝王类比,告诫二人要远杀机全生命。
D.作者假托息机子的名义,多方劝导,促使二客止息了机巧之心,二客从此不再下棋。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
A.
工画者寿工棋者夭画者生机棋者杀机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2)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则患心泯;人以事外之见处事中,则争心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