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之不能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非谓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而好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有删改)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4 08:14: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震川文集》后

清曾国藩

①近世缀文之士,颇称述熙甫,以为可继曾南丰、王半山之为文。自我观之,不同日而语矣。或又与方苞氏并举,抑非其伦  

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诚,外之不足以信后世,君子耻焉。自周诗有《崧高》、《烝民》诸篇,汉有“河梁”之咏,沿及六朝,饯别之诗,动累卷帙。于是有为之序者,昌黎韩氏为此体特繁,至或无诗而徒有序,骈拇枝指,于义为已侈矣。熙甫则未必饯别而赠人以序,有所谓贺序者、谢序者、寿序者,此何说也?又彼所为抑扬吞吐、情韵不匮者,苟裁之以义,或皆可以不陈。浮芥舟以纵送于蹄涔之水,不复忆天下有曰海涛者也,神乎?味乎?徒词费耳。

③然当时颇崇茁轧之习,假齐梁之雕琢、号为力追周秦者,往往而有。熙甫一切奔去,不事涂饰,而选言有序,不刻画而足以昭物情,与古作者合符,而后来者取则焉,不可谓不智已。“人能弘道,无如命何!”——藉熙甫早置身高明之地,闻见广而情志阔,得师友以辅翼,所诣固不竟此  

注①《崧高》、《烝民》:两篇皆是《诗经》中送行之作。②骈拇枝(qí)指:喻多余无用的东西。骈拇,足拇指与第二指连为一体;枝指,手有六指。③蹄涔:牛马蹄印中的积水。④茁轧:指盲目拟古,使用生硬晦涩的词汇。⑤藉:假使。

【小题1】“书……后”属于古代文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可填入第①段和第③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
A.哉 也B.矣 哉C.也 乎D.也 哉
【小题3】对第②段画直线的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深明事理的人不随意毁誉他人主要是因为崇尚正直。
B.君子不仅正直,而且耻于无以立其诚和不被后世所信任。
C.因为崇尚正直、怕无以立诚信世,故君子不随意毁誉人。
D.不随意毁誉他人且品行正直的人就能被后世的人所信任。
【小题4】第②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5】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求有观点有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余生①书 戴名世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 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 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 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 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② 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
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安徽舒城人,戴名世的学生。《南山集》案起,余湛牵连下狱,不久病死狱中。②潜德幽光:指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揆以《春秋》之义 揆:衡量
B.有廑廑志其梗概 廑廑:只,才
C.相继澌尽 澌:老去
D.而世所流布诸书 布:散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昔者宋之亡也     凌万顷之茫然
C.窃有志焉 则将焉用彼相
D.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 醉则更相枕以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先交代作书目的,第二段阐明编写南明史的意义,第三段写搜集南明史料的种种艰难及自己的抱负,最后一段重申自己的志愿与决心。
B.作者认为南明政权的历史意义不低于蜀汉和崖州的南宋政权,但因为清政府的文字禁忌严厉,所以南明政权的史实已经湮没无闻,令人悲叹。
C.作者有感于世无司马迁、班固那样的史学家,于是慨然以修明史为己任,但又感慨于自己一生穷困潦倒,根本无力搜集史料。
D.这篇散文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又首尾照应,显得极有法度。且善用曲笔,貌似恭敬,其实是极深刻地揭露了清王朝文字狱的酷烈。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近 日 方 宽 文 字 之 禁 而 天 下 所 以 避 忌 讳 者 万 端 其 或 菰 芦 泽 之 间 有 廑 廑 志 其 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 百 而其书未出又无好 事 者为之掇拾流传不 久 而已荡为清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
(2)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