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祭田横墓文   韩愈
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东京,道出田横墓下,感横义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为文而之,其辞曰:
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为使余欷歔而不可禁?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死者不复生,嗟余去此其从谁?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何五百人之扰扰,而不能脱夫子於剑铓?抑所宝之非贤,亦天命之有常。昔阙里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陈辞而荐酒,魂仿佛而来享。
【注】①田横:继田儋之后为齐王,是我国古代著名义士。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不顾齐国的灭亡,同他的战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个孤岛。汉高祖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消灭掉。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自刎而死,遗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但那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汉高祖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但他们听到田横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②夫子:指田横。③阙里:孔丘少时所居之地,此处借指孔子门下。④遑遑:匆忙不安之状,此指孔子之道不行于时。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实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取酒以祭,为文而之吊:安慰
B.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王:称王
C.全国久之人心,乃大兴奋。蛰:本指冬眠,此处比喻国民沉默
D.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于予丐:请求
【小题2】下列语句全都属于作者孙文对黄花岗起义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评价的一项是
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②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③碧血横飞,浩气四塞  ④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⑤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⑥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选项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慕名前往,绕道去拜访了田横之墓,为之写了祭文,表达了自己的“旷百世而相感”的情感。
B.在《祭田横墓文》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田横等忠勇之士的敬仰和悼念,也表达了作者人生的迷茫。
C.孙文在序言中回顾了死事的惨烈,肯定了起义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国人给予勉励,全文情感悲壮。
D.孙文引用史载田横事与黄花岗起义作对比,主要目的是为了歌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精神。
【小题4】请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中划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3分)
②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3分)
③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0-14 05:17: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非是,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君暗臣谄,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小题1】上文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___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赋民而食人二鸡子/此不可使闻邻国也
B.暗莫甚/有由然
C.而二卵弃干城之将/君暗臣谗,居百姓之上
D.故杞梓连抱有数尺之朽/群臣和者如出一口
【小题3】下列句子中有两处停顿,请用“/”标示出来。
事 是 而 臧 之 犹 却 众 谋 况 和 非 以 长 恶 乎!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
【小题5】概括本文观点,指出说理时所用的论证方法。
(1)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文言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部分(课外文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B.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C.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D.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小题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赋,一种文体。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的特点是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也讲究声韵的美。
C.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文本意为天气渐转凉,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D.羽化登仙,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源自道教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登仙。
【小题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叙孟德事迹的目的是借古人已逝,表达人世的无常和悲哀。
B.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C.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雨骤至   骤,突然
B.天高日晶   晶:亮
C.盖夫秋之为状也 状:情状
D.亦何恨乎秋声 恨:遗憾【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草拂之而色变 危而不持
B.忧其智之所不能 邻国之民不加少
C.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D.黟然黑者为星星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小题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春生秋实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去今之墓而葬焉
C.襟三江而带五湖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借助想象和比喻等手法,把无形无色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感到秋声盈耳;接着从虚到实,分别描写了“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来烘托“秋声”的特殊情调。
B.本文采用对话体来写,其实也是便于抒发作者对秋声和人生的独特的感受。童子的单纯和无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主人秋思的纷繁复杂。
C.文章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天象、训诂等方面对秋作了独特的思考,让读者更加理性地认识到秋背后的深层的文化意蕴。
D.作者将无情的草木和有灵的人类作对比,其实是为了体现出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得多的主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历宦海沉浮的作者所产生的一种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其庐之西南为亭
(2)人有遇不之变
(3)昔楚襄王宋玉
(4)将何往而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览观江流之胜    不物伤性
B.将何而非快穷耳  目之胜以自也哉
C.使中不自得此    中宜有以过人者
D.周瑜、陆逊所骋骛 庶人安得共
【小题3】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选出分析正确的一组(  )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③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
④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