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东轩记
(宋)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于学,何至困辱贫窭③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即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贫窭(jù巨):贫乏,贫穷   ④睎:仰慕,向往。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府门败:冲毁B.旦则复出职营:料理
C.而不于学害:害怕D.独岁月之久幸:希望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是表现作者不得志人生中“超然”情怀的一组是(3分)
①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②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  ③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④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⑤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    ⑥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A.①④⑤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辙被贬筠州,尽管任盐酒税官,但处境可谓穷愁,际遇实属可伤,充满了失意之感,文章表达了作者谪居一隅的抑郁之情。
B.文章叙述盐酒税官舍被冲毁、轩成却不能安的现实,引发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反思,庆幸自己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C.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D.身处逆境,对做官心灰意冷,作者寄望回归田园,潜心学习,求得精神之乐,以此终老故里,蕴含了对人生之乐的深情呼唤。
【小题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3分)
(2)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1-04 05:1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①,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生②,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节选自《管子·牧民》)
注释:
①以国为天下:春秋以前是列国体制,多邦林立,“国”指邦国,“天下”则指统治各个邦国的王朝。
②生:通“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以家为乡为:治理
B.远者不行行:遵从
C.君好之,则臣服之服:服从
D.无私者,可置以为政置:设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审于时而察于用拔剑撞而破之
B.可奉以为君也越国以鄙远
C.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夫晋,何厌之有
D.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天地和日月譬喻,是想说明君主要有天地一样广博的气度,要像日月一样将光辉播撒到普通百姓的心田。
B.管子认识到上行下效的道理,所以强调君主要有正当的喜好和正确的导向。
C.管子认为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主要因素,君主个人素质的高低,牧民是否得法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
D.文章用类比推理法指出,君主要公正无私,如果偏信小人则将失去贤士的信任与辅佐。
【小题4】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必圆,视必审审:仔细
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谕:超过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慑:屈服,改变
D.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党:同类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②作《师说》以赠之
B.①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此立志之最先者也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①援笔书所欲言②若属且皆为所虏也
【小题3】(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志向的必要性或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②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③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
④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⑤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
⑥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A.①②③B.③④⑥C.①④⑤D.②⑤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者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4分)
②“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2分)
③(子厚)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而自肆于山水间。(《柳子厚墓志铭》)(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