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①,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生②,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节选自《管子·牧民》)
注释:
①以国为天下:春秋以前是列国体制,多邦林立,“国”指邦国,“天下”则指统治各个邦国的王朝。
②生:通“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以家为乡为:治理
B.远者不行行:遵从
C.君好之,则臣服之服:服从
D.无私者,可置以为政置:设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审于时而察于用拔剑撞而破之
B.可奉以为君也越国以鄙远
C.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夫晋,何厌之有
D.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天地和日月譬喻,是想说明君主要有天地一样广博的气度,要像日月一样将光辉播撒到普通百姓的心田。
B.管子认识到上行下效的道理,所以强调君主要有正当的喜好和正确的导向。
C.管子认为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主要因素,君主个人素质的高低,牧民是否得法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
D.文章用类比推理法指出,君主要公正无私,如果偏信小人则将失去贤士的信任与辅佐。
【小题4】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21 09:40: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上。(共1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 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也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执此以B.妪,先大母婢也,二世
C.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植也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鸡栖于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能足音辨人B.庭中始为篱,为墙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朝今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再变矣
室西连中闺  轩四遭火,得不焚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B.旧时栏楯,亦增胜
陈胜,阳城人也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客逾庖D.使人复葺南阁子
某所,母立于兹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
A.母立于兹B.久不见
C.姊在吾怀D.先妣抚甚厚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分家后庭院内安置了许多小门,东家的狗向着西家叫,请客的时候,客人要越过厨房赴宴,很不方便。
B.家中的老婆婆曾是作者去世的祖母的女仆,她告诉作者,祖母曾拿一象笏给他,勉励他要努力学习。
C.作者的母亲在世时对子女关爱有加,她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关切地问寒问饥。
D.本文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和平凡场景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可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小题6】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分)
译文:    
(2)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3分)
译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搞。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
渔父曰:“怪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乙)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排徊江上欲去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兮,随俗变化斫方以圆。黾勉① 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摘自宋·苏轼《屈原庙赋》)
【注】①黾勉:努力,勉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容枯搞形容:形体容貌
B.是以见放:放逐
C.处死之为难为难:难办
D.贤者畏讥而改兮度:标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安能身之察察②赋《怀沙》自伤兮
B.①渔父莞尔笑②徘徊江上欲去未决兮
C.①葬江鱼之腹中②黾勉乱世而不能去兮
D.①自令放②随俗变化斫方以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2)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月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汨罗水之遗风。
(摘自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蒯通论
管同
使韩信竹蒯通之计,汉之为汉,诚未可知。虽然,吾不知通之所融劝信者,果何为也。
夫秦自陈涉以来,俊雄豪杰,鱼鳞杂袭,飙至而云起。战斗所伤,寡人之妻,孤人之子,屠戮人之父母。民被其毒,甚于始皇二世。
数年之间,并而归于刘、项。刘、项两雄亟战乎荥阳京索间,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于中野者,不可胜数。
当是时,天下一日不平,则百姓一日被其毒。毒之去也,待乎刘、项雌雄之决。为蒯生者,宜教信以速灭项王之策,使四海之内晏然无复战斗之危,而民安其所,则所称天下士矣。
知信之能安天下,而教之以乱,听其计,成与败未可知,而于意究何所取乎?两虎斗中原,伤人无算,不足,又驱一虎继之,彼蒯生者,抑何其不仁也。
或曰,生非为天下者也,其意专于爱信而已。君子曰:蒯生岂爱信?吾观其意,大抵自为焉已耳。何以言之?当郦生伏轼说齐,掉三寸舌,遂下七十余城,而通复说信以击之。破已服之国,不可谓仁;夺已成之功,不可谓智。内以丧其谋臣,外以劳其军旅,汉之疑信,自是始矣。
使通城爱信,不宜出此。盖自战国秦项以来,纵横捭阖之徒,无恒产而无恒心。乘天下之有事,说人主出金玉锦绣,以取卿相之尊。彼其人皆利天下之危,而不利天下之安;利天下之分,而不利其合也。蒯生承战国之风,见正下之将一,自度委质事汉,不过与陆贾、随何、郦生、平原君等,故乐天下之瓜分,已得籍以为资,而坐收其利。其始说信以击齐,是将败之于汉也,既而不成,则遂危言粟辞以触动之,必使其反而后已。其阴险叵测,盖虽高帝为其所欺,而况其下焉者与?
嗟乎!世所贵乎谋士者,为其能以排人之难也。使通诚爱信,则必思所以终全之矣。彼蒯生者,抑何其不义也。
(选自《明清散文选注》,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孤人之子,屠戮人之父母孤:使……成为孤儿
B.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罢:结束,完毕
C.晏然无复战斗之危晏:太平,安定
D.彼其人皆利天下之危利:认为……有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民被其毒,甚于始皇二世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宜教信以速灭项王之策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何以言之至于誓天断发,控下沾襟,何其衰也
D.盖虽高帝为其所欺而身死国灭,为天下奖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说明蒯通不仁不义的一组是(   )
①天下之民,肝脑涂地 ②知信之能安天下,而教之以乱
③而通复说信以击之 ④说人主出金玉锦绣,以取卿相之尊
⑤为其能以排人之难也 ⑥故乐天下之瓜分,已得籍以为资
A.②③⑥B.①⑦⑥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真正值得肯定的士人能够为天下百姓着想,消除祸患,安定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蒯通这类人是不在其中的。
B.作者用蒯通劝说韩信攻击已经臣服的齐国为例反驳了蒯通偏爱韩信的观点:正是由于韩信采用了蒯通的建议,刘邦开始猜忌韩信。
C.蒯通劝说韩信背叛刘邦自立,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刘邦的重用,认为自己效力刘邦不过和陆贾、随何、郦生等人得到同等的地位。
D.文章极有层次地剖析了蒯通的不仁不义,揭露了其自私自利的阴险心理,论证过程中,注重引用史实,议论不流于空泛,简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