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化经典阅读(12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本文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D.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1)(3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3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小题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的?这体现了他什么思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02 09:2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未几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鄂韡:繁盛,“韡”音wěi。 ②赀:财货,音zī

【小题1】第①段中主人喜爱新牡丹是因为新牡丹□□、□□、□□。
【小题2】第②段“客”举“善相花者”这一例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新牡丹花朵美、价格高,但过于娇弱,不易成活。
B.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C.主人对牡丹不闻不问疏于养护,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D.主人种花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性格与修养出了偏差。
【小题4】第③段写主人“记之以自警”,结合全文,你认为他会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小题5】本文与高中课本 (朝代)龚自珍的《 》相比,在写法与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夜航船序  明·张岱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钢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榖、徐夫人之类是也。”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稍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差:记错,说错
B.虽失记其姓名,实无于学问文理害:损害,妨害
C.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信:音讯,消息
D.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且记取聊:姑且,暂且
【小题2】【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余想吾八越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反谓错落一人,可耻孰甚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而其无益文理考校②智勇多困所溺
D.①僧人听其语有破绽,曰②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谢客就车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点明了写作的背景,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学习风气,进而提出了学问的识记要有所准备,要博学的观点。
B.文中说到“百工贱业”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张岱的思想中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轻视劳动人民。
C.末段中,作者讲述了一僧和一士同宿夜航船中的故事,形象地说明有些关于文理方面的知识还是需要记取的。
D.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序文,寥寥数语,言简意深,既交代了编书的目的,又揭示了做学问的真谛。
【小题6】【小题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3分)
(2)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划线词的用法及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通“缭” 盘绕
B.顺流而也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C.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意动 以……为伴
D.客亦夫水与月乎 知:动词, 了解,知道
【小题2】下列语句全都表现客人面对赤壁之景“悲伤”的一项是(   )
①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
【小题3】对所选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慨。
B.第二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接,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C.第三段中的“水与月”一方面是拾取眼前景物,另一方面也是分别承了客的“羡长江之无穷”和“抱明月而长终”而来。
D.“且夫”以下几句看似有宿命论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是写出了对待功名富贵、得失荣辱的态度,所反映的精神境界并不庸俗低级。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