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夜航船序  明·张岱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钢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榖、徐夫人之类是也。”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稍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差:记错,说错
B.虽失记其姓名,实无于学问文理害:损害,妨害
C.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信:音讯,消息
D.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且记取聊:姑且,暂且
【小题2】【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余想吾八越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反谓错落一人,可耻孰甚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而其无益文理考校②智勇多困所溺
D.①僧人听其语有破绽,曰②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谢客就车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点明了写作的背景,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学习风气,进而提出了学问的识记要有所准备,要博学的观点。
B.文中说到“百工贱业”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张岱的思想中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轻视劳动人民。
C.末段中,作者讲述了一僧和一士同宿夜航船中的故事,形象地说明有些关于文理方面的知识还是需要记取的。
D.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序文,寥寥数语,言简意深,既交代了编书的目的,又揭示了做学问的真谛。
【小题6】【小题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3分)
(2)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8 02:1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答谢民师书
宋•苏轼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注】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由儋州内调,九月过广州。谢民师以诗文求教,二人相处甚洽。本文是作者离广州后写给谢民师的第二封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起居佳胜审:知道B.初无定质:朴素
C.以浅易之说文:掩饰D.又舟中局迫难写局迫:狭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但常行所当行而君幸赵王
B.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某所,母立于兹
C.盖风雅再变者布衣交尚不相欺
D.而乃赋鄙之不赂者赂者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言辞恳切,作者自谦地表达了自己的处境,同时表达了与谢民师有一见如故
之感。
B.文章阐述了苏轼对创作的见解,他认为文章最重要的不是在于文辞的华美,而是在于“辞达”,要做到思想与内容的统一,中心的明确。
C.扬雄批判了那种只求辞藻而忽视思想表达的文章,他的文章符合苏轼的创作主张。
D.本文结构清晰,首尾两段体现了书信的格式特点,中间两段引述了先人的事例和言论来
阐述自己的观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2) 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惘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  谋:为……谋划
B.请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    趋: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夜相击前   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 甚矣,汝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见王 夫列子御风
D.太子乃见王   失其所,不知
【小题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闻道也先乎吾 (2)君子不齿
(3)圣人无师 (4)术业有专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惑不从师 / 耻学于师
B.师道不传也久矣 / 句读不知
C.而耻学师 / 不拘
D.皆出于此乎 / 可怪也欤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题4】本文论证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简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2分,共8分)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下列划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时运不齐,命途多:乖违、不顺
B.无路请缨,终军之弱冠:等到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狂放、不拘礼法
D.北海虽,扶摇可接:远
【小题2】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穷(且)益坚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小题3】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望长安于日下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怀帝阍而不见
D.俨骖騑于上路
【小题4】下列划线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贾谊于长沙
B.宾主尽东南之
C.外连横而诸侯
D.徐孺陈蕃之榻
【小题5】翻译下列语句:(第一、第二句各3分,第三句4分,共10分)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3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