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 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从而哀惩创之矜:怜悯
B.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忧伤
C.皋陶曰“杀之”三,尧曰“之”三宥:宽容
D.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也劝:劝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然犹命臣吕侯②臣左手把袖,右手揕其胸
B.①恻有哀怜无辜之心②何为其
C.①时其喜怒,而无失仁而已矣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也
D.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以下6句话分别编为4组,全部直接体现“刑赏忠厚”的一组是
①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②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③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④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⑤疑则举而归之于仁
⑥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以忠厚为本施行刑赏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说理透彻,结构严谨。
B.《书》认为有疑问的罪行可以从轻处罚,有疑问的功德可以从重奖赏,这个观点表现出了刑赏忠厚之意。
C.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一个残忍的人了。所以,在作者看来,仁慈是可以多一些的,但义法是不可以多施加的。
D.作者在文中列举“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这个事例,是为了证明尧是一个仁慈的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4分)
②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4分)
③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29 11:4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欧阳内翰第二书(注)

(宋)苏洵

内翰谏议执事:士能以其姓名闻乎天下后世者,夫岂偶然哉!以今观之,乃可以见。生而同乡,学而同道,以某问某,盖有曰吾不闻者焉;而况乎天下之广,后世之远,虽欲求仿佛,岂易得哉?古之以一能称,以一善书者,愚未尝敢忽也。今夫群群焉而生,逐逐焉而死者,更千万人不称不书也。彼之以一能称,以一善书者,皆有以过乎千万人者也。

自孔子没,百有余年而孟子生;孟子之后,数十年而至荀卿子;荀卿子后乃稍阔远,二百余年而扬雄称于世;扬雄之死,不得其继千有余年,而后之韩愈氏;韩愈氏没三百年矣,不知天下之将谁与也?且夫以一能称,以一善书者,皆不可忽,则其多称而屡书者,其为人宜尤可贵重。奈何数千年之间,四人而无加,此其人宜何如也?天下病无斯人,天下有斯人也,宜何以待之?
洵一穷布衣,于今世最为无用,思以一能称、以一善书而不可得者也。况夫四子者之文章,诚不敢冀其万一。顷者张益州见文,以为似司马子长。洵不悦,辞焉。夫以布衣,而王公大人称其文似司马迁,不悦而辞,无乃为不近人情?诚恐天下之人不信,且惧张公之不能其言,重为世俗笑耳。若执事,天下所就而折衷者也。不知其不肖,称之曰:“子之《六经论》,荀卿子之文也。”平生为文,求于千万人中使其姓名仿佛于后世而不可得,今也一旦而得齿于四人者之中天下乌有是哉意者其失于斯言也执事于文称师鲁于诗称子美圣俞未闻其有此言也意者其戏也
惟其愚而不顾,日书其所为文,惟执事之求而致之。既而屡请而屡辞焉,曰:“吾未暇读也。”退而处,不敢复见,甚惭于朋友,曰:“信矣,其戏!”虽然,天下不知其为戏,将有以议执事,洵亦且得罪。执事怜其平生之心,苟以为可教,亦足以慰其衰老,唯无曰荀卿云者,幸甚!

(选自《嘉祐集笺注》)

(注)欧阳内翰:指欧阳修,当时他为翰林学士,唐宋时也称翰林内翰。第二书:第二封书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欲求仿佛 仿佛:相似,近似
B.而后之韩愈氏 属:连接
C.且惧张公之不能其言 副:符 合
D.天下所就而折衷者也  折衷:用作准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士能以其姓名闻乎天下后世者    儿成,则可待乎
B.天下有斯人也 幽于粪土之中不辞者
C.顷者张益州见文 而不知所止
D.曰:“信矣,其戏”    固一世之雄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也一旦而得齿于四人者之中/天下乌有是哉/意者其失于斯言也/执事于文称师鲁/于诗称子美 圣俞/未闻其有此言也/意者其戏也。
B.今也一旦而得齿/于四人者之中天下乌有是哉/意者其失于斯言也/执事于文称师鲁/于诗称子美/圣俞未闻其有此言也/意者其戏也。
C.今也一旦而得齿/于四人者之中天下乌有/是哉意者/其失于斯言也/执事于文称师鲁/于诗称子 美圣俞/未闻其有此言也/意者其戏也。
D.今也一旦而得齿于四人者之中/天下乌有/是哉意者/其失于斯言也/执事于文称师鲁/于诗称子美/圣俞未闻其有此言也/意者其戏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曾呈献文章给欧阳修,希望得到他的赏识与推荐。虽然因此赢得文名,但却迟迟未得朝廷重用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又写作了本文。
B.作者阐说读书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声极其不易,自孔子之后,只有孟子、荀子、扬雄、韩愈四人,言语之中表达了对以韩愈的后继者自任的期待。
C.文章结尾,作者写欧阳修没有时间读自己多次呈上的文章,于是退而静处,不敢再见到作者,觉得很是有愧于朋友,确实不应该说那些戏言。
D.本文表达开阖跌宕,曲折婉转。文中既有对朝廷不重贤才的不满,也有对欧阳修敷衍自己的抱怨,表达得虽似含蓄,实则用意明显感情强烈。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布衣,而王公大人称其文似司马迁,不悦而辞,无乃为不近人情?
(2)虽然,天下不知其为戏,将有以议执事,洵亦且得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节选自《苏武传》)
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B.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C.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D.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如帝辇、凤辇。
B.大不敬:中国古代侵犯皇帝及上级官员人身、权力及尊严的一种罪名。
C.后土: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神,也就是地神。
D.黄门驸马:黄门,宫庭禁门,后成为官署名;黄门驸马指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投降匈奴的李陵“不敢求武”,实为有愧于心,不敢见武。他的劝降是以老朋友的身份,期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李陵劝降采用攻心之法,先以苏武父亲和兄长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意指汉不值得效忠;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断绝他对妻儿家室的念想。
C.对于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意在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可谓绵里藏针、有礼有节。
D.李陵和苏武在家和国之间做出了各自的选择,两种思想两种胸怀对比鲜明,使苏武的形象更加高大,可敬可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湖七月半
张 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萧鼓,峨冠盛筵,灯火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贵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②张岱(1597—1689), 明末清初文学家。
下列对本文中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冠:本意是高高的帽子,一般和“博带”连用,指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B.巳、酉: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巳时,指上午9点至11点。酉时,指下午2点至4点。
C.二鼓:即二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9点至11点。古代夜晚用鼓打更,因此二更天也称二鼓。
D.皂隶:旧时衙门里的差役,因为经常身穿黑色衣服,故称之为皂隶。皂,玄色,黑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国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险阻,不足守也。国之所以富贫者五,轻税租,薄赋敛,不足恃也。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二曰:沟渎不于隘,鄣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三曰: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四曰: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之贫也。五曰: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故曰: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鄣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管子·立政第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力未于国者见:表现
B.正道弃捐:舍弃
C.而赋敛轻:减轻
D.沟渎不于隘遂:通,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所慎四先破秦入咸阳王之
B.德不当位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C.大臣和同其培之也,若不过焉不及
D.正道捐弃邪事日长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A.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B.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C.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D.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的治理在于用人,品德不突出者不能获高薪,不能取信于民者不可以居高位。
B.国家的安定,取决于四个条件,不仅要靠城郭险阻来固守,还需要选贤举能、严明赏罚和重视农业生产。
C.国家之所以富足,取决于五个条件,只用轻收租税、薄取赋敛的办法是靠不住的。
D.“五事”主要讲述发展林业、水利、五谷、桑麻、六畜、瓜果、工艺制作的重要性。这“五事”乃是五项纲领性措施。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4分)
(2)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3分)
(3)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下面小题。
偶园记
(明)康范生
(1)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三面环山,一面距河。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2)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间。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3)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山下半畴百亩,寓目旷如。
(4)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
(5)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6)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祖生击楫,陶公运甓,彼何人□!士不获蚤庸于时,寄一枝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哉!全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注释:①祖狄,晋范阳人。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辑,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浔阳人。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②一枝,《庄子》:“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小题1】可填入方框内的虚词是
A.哉 矣 焉 云尔B.云尔 焉 哉 矣
C.焉 矣 哉 云尔D.矣   哉 焉 云尔
【小题2】第(5)段划线句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B.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C.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D.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小题3】第(6)段“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是为了说明
A.苏东坡不被外物束缚。
B.苏东坡心高气傲。
C.苏东坡对书画鉴赏水平高。
D.苏东坡认为书画鉴赏应有补于世。
【小题4】文章用了很多篇幅写景,其作用是    
【小题5】第(6)段在说理的层次上有推进,请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