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看松庵记
宋 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昩昩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①九节筇(qiónɡ):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竞秀献状秀:开花
C.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狎:接近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  )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①④⑥D.②⑤⑥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龙泉多高山,它西南一百多里的各山更是特别高,其中有一座四面高耸中间低洼的山,形状像个筐,人们于是称它为“匡山”。山上有很多苍松,充满视野,高入云端,鲜绿照人,就像洗过的一样。松树上有薜荔和女萝类的野生植物缠绕,(这些植物)横向延伸几丈远,颜色嫩绿犹如可餐。松树根上生长的茯苓,像羹斗那么大,和黄精、前胡以及牡鞠的幼苗混杂在一起,采来可以吃。
我的朋友章三益很喜欢这座山,在山里新建了一座草屋。草屋西南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潭,深潭里有蛟龙。云气(从深潭)慢慢往上升腾,顷刻间就弥漫了整个山谷,它的颜色是纯白色的,好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大风从东边吹来,云气就飘走了,章君为此又(在这里)建造了烟云万顷亭。草屋的东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山势更加高耸,山峰和山峦也更加陡峭,气势好像要连接天空。向南望去闽中几百里的地方,美丽的树木就像荠菜紧贴在地上,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唯天在上亭。草屋的正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光线明亮,地势开阔,空气清爽洁净,东面、西面、北面的各个山峰,都竞相呈现美丽的山势,令人喜爱,玩赏不够,加之在这里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带上酒器而饮酒,没有什么不适宜的,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环中亭。
章君在写诗作画的空闲时间里,披上披风,拄着竹杖,遍游三亭。回去坐在草屋里,回头凝望山上的苍松,(它们)就像善士、伟人一样在他的左右拱手作揖。章君注视的时间长了,精神专注聚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好像在千年前正与古代的英雄豪杰对话。章君高兴极了,起来穿上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每天在诸多松树间歌唱吟咏,木屐合着节拍发出清脆的声音,与歌声相应和。苍松好像理解章君的心意,也隐约发出笙箫般的音乐来使他快乐。章君赞叹说:“这是我得到了看松的乐趣了。”于是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
龙泉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听说后质疑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好似隐居的人的做法,是看不起世人的搅扰因而不愿与他们接近呢,还是认为这些人不值得结交从而只去喜欢松树呢?”金华的宋濂(我)私下里却不这样认为。在植物之中,禀性正直有刚强气节的,只有松树具备这些品质。(我)曾经对此深思:春天回暖,不论是根部蕴藏力量的大树还是积蓄力量的草根,没有不枝繁叶茂呈现一时的美丽的。等到秋高气爽,霜露降下来以后,叶子就都变黄陨落而没有剩余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君隐居,与松树结为朋友,就严格要求自己像松树一样卓异独立;等到他为了时局而出山,(依然)刚毅坚贞严格要求自己,不因为别人的议论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最终能够建功立业从而恩泽百姓,从一开始就未曾与松柏的个性有过悖离。有的人不理解,牵强地说章君忘记了世人,从而质疑他隐居匡山,怎么可能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9 04:5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选自李密《陈情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夺:改变
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猥:猥琐
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逋:逃脱
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C.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父死母嫁、年幼多病入手,写出了自己与祖母刘氏“更相为命”的特殊关系和命运,从而为抒发对祖母的孝情张本。
B.接着转写自己蒙受国恩而祖母病情日渐加重,“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突出自己的狼狈处境。
C.第三段写自己之所以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其一片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D.《陈情表》是作者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情恳切,言辞婉转,情理兼备,写作目的是为了达到让晋武帝继续“以孝治天下”。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施:施舍。
B.何事于仁   事:做。
C.己欲达而达人   达:通达,行得通。
D.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微:贫贱。
【小题2】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广施善济,他就不仅仅可以被看作仁者,简直可以被看作圣人。但是,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尧舜也不可能做到。
B.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这表明孔子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C.对于管仲,孔子肯定了他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D.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钱塘六井记
苏轼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②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③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④,完缉罅漏⑤,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摘编自《苏轼全集》)
(注)①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②派别:江河的支流。③庳:低下。④甃:井壁。⑤罅漏:缝隙,漏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山凿井负:靠近B.常不应率:大抵
C.并河而东:东面D.六井修毕: 全部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
①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②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
③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④而列二闸于门外
⑤比竹为五管以出之
⑥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
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源,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来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
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
【小题4】(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2分)
译文:     
(2)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2分)
译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读李翱文

欧阳修

①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②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感二鸟赋》,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韩愈之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之心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 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③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注)①疏:注释。②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神尧,指唐高祖李渊,他的谥号为“神尧皇帝”。③贱远:指职位低贱、被朝廷贬斥在远方的人。这里暗指范仲淹等。

【小题1】第①段作者“始读翱《复性书》”后不以为然;“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后的看法是    ;“最后读《幽怀赋》”后的感受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阅读第②段,比较韩愈写《感二鸟赋》和李翱写《幽怀赋》“之心”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韩愈之心”:
“翱之心”:
【小题3】对本文写作特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借题发挥B.以小见大C.抑扬结合D.对比映衬
【小题4】宋代李涂说,欧阳修许多论及时政的文章“有‘呜呼’二字,固是世变可叹”。本文与《伶官传序》都有“呜呼”二字,请概述其所感叹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