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孟子》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小题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小题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0 12:1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更加
B.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
C.鸡豚狗彘之畜    畜:牲畜
D.王无罪岁 罪:归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其中的“河”指黄河,因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内,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B.王道,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是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常与“霸道”相对。
C.庠序,在中国古代,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塾等,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庠序都指的是地方学校。
D.黎民,又称“黎元”,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黔首、布衣、白丁等也是古代对百姓的称呼。
【小题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着梁惠王“民不加多”这一困惑展开的。
B.孟子用比喻说理方式帮助梁惠王认识到,他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五十步笑百步” 。
C.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具体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D.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了使民加多的方法,同时劝勉梁惠王割除虐政。
【小题4】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的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教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记·曲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①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自己的首领位置传给尧。
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诺”就要起身。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做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
B.在景子看,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同类题4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坏 、凶恶。
B.直不百步耳系   直:只是,不过。
C.数罟不入洿池  数:频繁,多次。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五十步笑百步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小题3】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矣”,向孟子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然而他的施政措施实际上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已。
B.孟子采用了他擅长的比喻说理和“引君入瓮”的论辨方式,让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地跳进了孟子的圈套中,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C.孟子又运用“连锁推理”的形式,强调实行王道要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用等问题入手,然后逐步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
D.最后,孟子描绘了一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般对比鲜明的画面,进而尖锐地批评梁惠王以刀杀人却推责于凶器的行为,揭露其施政措施的实质。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