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甲)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①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②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注]①练实:竹子开花后结的果实。②鸱chī,猫头鹰一类的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子欲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仆口语遭遇此祸
B.宋荣子犹然笑辩乎荣辱
C.搜国中三日三夜圣人不凝滞
D.旬有五日后反何不淈其泥扬其波
【小题2】(小题2)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夫知效一官,行一乡比:合乎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我邪吓:恐吓
C.彼且乎待哉恶:何D.彼于福者,未数数然也致:给予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惠子梁,庄子往见之
A.流俗之所B.赭衣,关三木
C.臣具以表D.固知死生为虚诞
【小题4】(小题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御六气之辩B.虽趣舍万殊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D.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题5】(小题5)下列对选文有关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提到宋荣子是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十分可笑。
B.列子御风而行,轻妙飘然,他超然脱俗,但还没达到逍遥的境界。
C.“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培育一个属于灵性的、充满无限自由和谐的广大的精神世界,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心灵自由的要求。
D.乙文中,庄子用比喻的方法表明自己鄙视功名利禄,追求高洁和自由的态度。形象生动,尖锐痛快,余味无穷。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使他的人格魅力和文章魅力融为一体。
【小题6】(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共9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3分)

(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2分)

(3)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29 12:5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亦同 趣:同“趋”
B.始指之 异:奇怪
C.外与天 际:交会
D.不与培塿为 类:同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游是乎始 不拘
B.高下之势 皆出于此乎
C.不知日入 句读不知
D.施施行 顺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
B.作者在西山之前的游山玩水也是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的,借饮酒和入梦正是寄压抑与忧愁于山水的率性表现。
C.西山之游才是真正的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了乐而忘忧的目的,所以看似简单的“始”字,在文中不可或缺,语约意丰。
D.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
【小题4】翻译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诸父异爨
(2)二世
(3)大母余曰
(4)有神护者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余居此  辇来
B.汝姊在吾怀,呱呱泣 不敢言敢怒
C.他日汝当用 而余兄子瞻名曰快哉
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朝   振之清风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人物语言
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12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可乐也信:的确 。B.暂于己得:能够。
C.之所欣向:过去。D.未尝不文嗟悼临:面对。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及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会会稽山阴之兰亭圣人不凝滞
B.所以游目骋怀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C.或取怀抱述小妹语曰
D.趣舍万殊然,犹有未树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D.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翻译: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戊子中秋记游
清袁枚
佳节也,胜境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苏①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烝②彘首也尤,且曰:“兹物难独噉③,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来当有不速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贡父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日犹未昳④。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蛤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⑤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之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还园,月大明,羹定⑥酒良,彘首如泥,客皆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 ①姑苏:今江苏苏州市。②烝:同“蒸”,一种烹调方法。③噉:同“啖”,吃。④昳(dié):午后太阳偏斜,指午后。⑤谢公墩:山名,因晋代谢安而得名。⑥羹定:肉熟。
【小题1】下列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戊子中秋戊子:天干地支纪年。下一年为“己丑”。
B.亡何,真州尤贡父至亡何:没多久。“亡”通“无”。
C.金陵全局下浮下浮:在下方浮动。
D.客皆而不能绝于口以醉甘:甘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B.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C.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D.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达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议论开头,阐明了佳节、胜境、名流三者偶遇之难得,间接交代了此次游赏的时间、地点和同游人的身份,并点明作记缘由。
B.第二段记叙游赏的缘起。唐眉岑擅长蒸猪首,几位客人相继到来,佳节美食本已高兴,唐眉岑仍提议游赏金陵美景,又添雅兴。
C.第三段记叙游踪、描写景致。作者用月中桂影比喻江中模糊的帆影,用轻薄的面纱比喻山岚雾霭,用取镜自照的形象比拟随园。
D.第四段由事生感,乐极而悲。大家饮酒作诗,嘱袁枚作记,袁枚因为月圆之故而生悲欢离合的愁思,表达知音难觅的悲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兹物难独噉,就办治,顾安得客?
(2)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三段省略)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教授
B.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何必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贻:赠送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B.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第二段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之风。
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