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1分)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西一舍一舍:三十里。
B.今乃得之几席之上玩:嬉戏。
C.使其不自得中:内心
D.收会计之余会计:管理钱粮财物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B.今得玩之几席之上
今其智反不能及
C.不物伤性
不赂者赂者丧
D.而况濯长江之清流
故今之墓中全为五人也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围绕“快哉”二字着墨,表面上赞赏迁客张梦得“自放山水之间”,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寓有自我劝谕之意。
B.先写江流之胜,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这种从大处着眼的笔法,使行文不同凡响,也是览观胜景而“快哉”的需要。
C.前人认为开篇“谪居”二字,引起全文议论,其中,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无往不快的思想,颇含人生的哲理。
D.作者凭吊赤壁“流风遗迹”,联想到此处发生的楚王宋玉论风、曹操孙权争雄的故事,既点明题目“快哉”二字出处,又使人生快意添上了怀古的内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江流之胜。(3分)
译文:  
(2)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3分)
译文:   
(3)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3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1-02 10:1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忠臣者务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
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臣者务君之德崇:使……崇高
B.牵牛人之田蹊:践踏
C.乃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
D.三国阴谋同计阴谋:暗中谋划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的一组是()(3分)
①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②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③ 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④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
⑤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⑥ 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A.①②⑤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④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庄王遣卒戍陈的根本目的在于诛杀夏征舒,对陈国的土地王并无贪图的之心。
B.楚庄王听取了申叔时的谏言后,罢陈之戍,立陈之后,使诸侯皆朝于楚。
C.智伯听信谄臣之言,裂韩、魏之地,兴兵伐赵,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本文明辨了忠臣、谄臣之别,并阐释了君主只有知足、知止,才能长久的道理。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
(2)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
(3)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投知己书
[宋】张耒
五月日,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当其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也,盖虽欲自掩而不可得。昔伯牙之所好者,琴耳,钟子期坐而听之,而伯牙不能藏其微情。夫伯牙之情,岂与琴谋哉?惟其专意一心以事其技,故意之所动,默然相授而不自知也。
某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其煎熬逼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计其安居饱燠①,脱忧危而解逼仄②,扬眉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又观一世之情,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耒素于其身,无有其一。故虽出仕四方,而门单族薄,执版趋拜以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凌侮。其穷愁困苦有不可胜言者,又岂独此哉!
古之能为文章者,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如某之穷者,亦可谓之极矣。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长歌恸哭,诟骂怨怒,可喜可骇,可爱可恶,出驰而入息,阳厉而阴肃,沛然于文。耒之于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
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方为朝廷训词之臣,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卷,以辱左右,伏惟闲暇而赐观焉。则耒之精诚,虽欲毫发自伏,而不可得矣,公亦念之耶?
(选自《张耒集》,有删改)
【注释】①燠(yù):暖。②逼仄:窘迫。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逆:违背
B.其所矜尚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口口口口口矜尚:夸耀
C.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口口口口口口暴:显露
D.而不腆之文尝欲奖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腼:谦辞,浅薄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口口口口口口口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①执版趟拜以见大吏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①其穷愁困塞有不可胜言者口口口口口口口②其远面无所至极邪
D.①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口口口口口口口②然微以自文于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写给朝廷某官的一封书信,文中就“发愤著书”“穷而后工”的观点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阐述,并直截了当地向某官表达了提携自己的愿望。
B.借伯牙鼓琴而子期知音的典故,说明技艺的精湛在于专注。当人真正达于专注的境界,就会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使创作者与接受者有不期而遇的情感交流。
C.作者自陈遍历生活的艰辛折磨,遍观古今文章,“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认为文章写作有舒忧慰藉的功能,困穷之境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发愤创作。
D.本文语言朴实,风格平易。作者认为文章是生活体验的真实表现,要注重对个人主观感受的抒写,体现了对文学真实性的重视和对充实自然的文风的倡导。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
(2)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智伯:人名。
【小题1】《资治通鉴》是我国的第一部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者,才之也 (统帅)
B.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如果)
C.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之 (任用)
D.岂智伯哉 (特别)
【小题3】对“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此被考察者大多才能被遮蔽而德行被丢弃
B.因此那些考察人才者大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
C.这是因为被考察者大多才能被遮蔽而德行被丢弃
D.这是因为那些考察人才者大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
【小题4】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的主旨。
【小题5】“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梭棘矜,非锆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氓隶之人  氓隶:下层人民。
B.蹑足行伍之间 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豪俊:英雄豪杰。
D.致万乘之势 万乘:指天子。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余威震殊俗 不拘时,学于余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陵见其至诚,喟叹日
C.非向时之士也 事如此,此必
D.然秦区区之地 而蔺相如徒口舌为劳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中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赢得的粮食跟着他。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译文:那迁谪戍边的卒子们,不是用来抵抗九国部队的。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译文: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
D.-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译文: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了家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