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于地而已矣控:投,落下我起而飞決:疾速的样子
B.莽苍者,三餐而反适:去,往则为之舟芥:芥子
C.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奋发而后乃今风培:凭
D.《齐谐》者,怪者也志:记载覆杯水于堂之上坳:凹陷不平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名为鲲天之苍苍,正色邪
B.我決起飞,抢榆枋水浅舟大也
C.鹏徙于南冥也生物以息相吹也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南冥,天池也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1-01 10:2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①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登于山。

②丘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未能至焉。

③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石之突怒偃蹇……不可数 殆:大概、或许
B.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兹丘之下  效:呈现
C.虽古好事之士,未能至焉 或:有的人
D.余怜而之     售:卖,出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石突怒偃蹇  ②虽古好事士  ③彼童子师  ④不如登高博见也
A.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写了一个具有胜景却沦为弃地的无名小丘,并叙述了独游小丘时所享有的佳趣,以及由之而兴起的感叹。
B.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和传神的比喻,描摹了嘉木、美竹、奇石,赋予了万古如常的静物以鲜活的动态,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C.作者反复描写小丘的美景,以及游览时的惬意,极力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满足感,他那遭贬的失意也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D.作者在文中称“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遂为小丘撰文志贺。在欣喜与小丘的遇合中,多少隐喻着自我的感慨,可见文章意蕴的深广,更可见文章的深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道 仆:倒
B.余与四人火以入 拥:持、拿
C.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 观察、看
【小题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独其为文犹可识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D.其文漫灭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常在于险远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4】下列加点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B.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C.以故其后之曰“褒禅”D.下江陵,顺流而
【小题5】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阳:山的北面。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C.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D.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小题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
B.第二段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文章重在记游,并且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C.第三段承接第二段,写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小题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14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 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鄙:
② 夫晋,何之有?     厌:
③ 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
④ 亦之。    去: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③ 既东郑 ④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小题3】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理由是(  )(2分)
①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 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 夫晋,何厌之有?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⑤⑥D.④⑤⑥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聂文蔚书(节选)
王阳明
忽承笺惠,反复千余言,读之无甚浣慰,中间推许太过,盖亦奖掖之盛心,而规砺真切,思欲纳之于贤圣之域,又托诸崇一以致其勤勤恳恳之怀,此非深交笃爱何及是!知感知愧,且惧其无以之也。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
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娇行以誉。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呜呼,是奚足恤哉!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诅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
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为己任?顾其心亦已稍知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顾,将求其有助于我者,相与讲去其病耳。嗟乎!今诚欲求豪杰同志之士于天下,非如吾文蔚者,而谁望之乎?如吾文蔚之才与志,诚足以援天下之溺者,今又既知其具之在我,而无假于外求矣,循是而充,若决河注海,孰得而御哉?
临歧执笔,不觉累纸,盖于相知之深,虽已缕缕至此,殊觉有所未能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亦奖掖之盛心 奖掖:奖励提拔。
B.世之君子惟务其良知 致:传达,表达。
C.诡辞以阿俗,矫行以誉 干:牵连;涉及。
D.有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 毁:诋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非深交笃爱何及   猥微贱,当侍东宫
B.是非之心,不虑知   卒莫消长也
C.天下之人见若是     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D.宁以蕲人知我、信我而已哉   先妣抚甚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写收到聂文蔚信时的感受,觉得文蔚对自己赞许过多,但情意真挚,让自己感激而愧疚,生怕自己辜负了心意。
B.良知人人具有,圣人与常人无异,过去和现在一样;良知能让人公正辨别是非,具有共同的好善厌恶之心,有助于国家治理。
C.作者在信中书写了当时种种非良知的表现,表达了决意像古人一样传达良知的意愿和苦闷,其中也有对聂文蔚的赞许和期望。
D.本文列举孔子生前所遭受的批评、诋毁、侮辱、咒骂等,只为表达对孔子因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体而不为流言所动的景仰之情。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自其一家骨肉乏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2)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