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而玩之,宜若有益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①傃(sù):朝、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  阴:北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①纵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
②夫祸患常积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8 09:35: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纳”。接纳)
B.瞋目视项王(睁开眼睛)
C.项王按剑而曰(长跪)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小题2】(小题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王按剑跽曰 ②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④若属皆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3】(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头发B.此秦之续耳C.拔剑撞而D.沛公今事有
【小题4】(小题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叙述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作者______________说,全书有__________篇,表十篇,书八篇,__________篇,__________篇,共一百三十篇。《鸿门宴》就是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被鲁迅评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2分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
A.①白露横江(白色的霜露)
②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B.①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旷明朗)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所思慕的人,指贤臣或圣主)
C.①舳舻千里(首尾相接的船只)
②举匏樽以相属(互相劝酒)
D.①击空明兮溯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同适应)
【小题2】选出对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纵一苇所如  ②不知东方既白  ③倚歌而和 ④驾一叶扁舟
A.只有①②同B.只有①④同
C.只有②③同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小题3】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
例句:孤舟之嫠妇
A.鱼虾而麋鹿B.幽壑之潜蛟
C.扣舷而D.顺流而
【小题4】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徘徊于斗牛间之D.客有吹洞箫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
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改动)
【注释】三王所为序、赋、记:“三王”指王勃、王仲舒、与王绪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滕王阁记》。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文辞壮:认为……壮美
B.以为当得诣大府躬:鞠躬,弯腰
C.而吾州乃无一事可而行者假:假借,做借口
D.喜载名其上窃:偷偷地,暗中
【小题2】下列各句不属于作者“未得造观滕王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系官于朝,愿莫之遂B.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C.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D.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作者始终无缘到滕王阁一游,仅凭想象与虚构,却也能敷衍出此文,大家偏能为天下难为之事,足见其文章功力。
B.这篇记另辟蹊径,自侧面入手,写自己对滕王阁心仪已久,衬托胜景之美;写江南西道治绩卓著,抒自己无因前往游览之叹,其构思也可谓相当精巧。
C.文章以散句为主,言辞质朴,笔到意随,读之若行云流水,洒脱自然,无拘无束,给人的是另一种美的享受。
D.文章开头写到的“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是说等到王勃、王维与王绪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滕王阁记》。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2)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夭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益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七月既(______)
(2)清风来(______)
(3)举酒客(______)
(4)白露江(______)
(5)虚御风(______)
(6)饮酒乐(______)
(7)倚歌而之(______)
(8)襟危坐(______)
(9)幽壑之潜蛟(______)
(10)何为其也(______)
(11)哀吾生之须臾(______)
(12)而莫消长也(______)
(13)吾与子之所共(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诵明月诗    ②凌万顷茫然    ③举匏樽相属    ④曾不能一瞬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小题4】从文中看,苏轼所采用的主客问答的方式有什么作用?
【小题5】任选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特点。
【小题6】试析本文水月意象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桓公问管仲:“治国最奚?”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恐焚木,灌之则恐涂弛,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左右为社鼠而瞯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晋文公问狐偃曰:“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民之从公也,为慎产(顺其求生的欲望)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亲贵,法及所爱。”文公曰:“善。”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于是公有所爱者日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吏曰:“请用事焉。”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阳;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一举而八有功。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狐偃之谋,颠颉之脊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最奚患:担心,忧虑
B.人则周而蔽恶于君比:比较
C.不亲贵,法及所爱辟:通“避”,回避
D.颠颉之脊也假:借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熏之恐焚木位卑足羞
B.出则势重而收利于民今不取,后世必子孙忧
C.晋文公问狐偃曰不能喻之怀
D.足以战民乎可怪也欤
【小题3】以下各组语句中,能分别体现权臣“擅禁乱法”和人主“信赏必罚”的一组是
A.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
B.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遂斩颠颉之脊,以商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C.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
D.此亦国之社鼠也不辟亲贵,法及所爱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之所以将人君左右的一些权臣比作“社鼠”,是因为这些人执掌大权,操纵法律,违法乱纪,妨主误国;要除去他们还是有投鼠忌器之难的。
B.晋文公降低税率,减轻刑罚,吃穿用度之物与人分享,布匹都拿来给士卒做衣服,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
C.晋文公听取狐偃建议,借处死爱臣颠颉来向百姓群臣展示了军令如山、执法无私的威慑力,使他们不得不服从号令,争立战功,从而成就了一番霸业。
D.作者韩非子以“社鼠”作喻来阐明人主应力戒被权臣蒙蔽,以管仲与晋文公的对话来阐明严刑峻法治国的重要性。
【小题5】(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左右为社鼠而瞯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3分)
②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3分)
(2)用“/”给原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句断句。(4分)
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