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桓公问管仲:“治国最奚?”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恐焚木,灌之则恐涂弛,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左右为社鼠而瞯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晋文公问狐偃曰:“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民之从公也,为慎产(顺其求生的欲望)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亲贵,法及所爱。”文公曰:“善。”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于是公有所爱者日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吏曰:“请用事焉。”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阳;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一举而八有功。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狐偃之谋,颠颉之脊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最奚患:担心,忧虑
B.人则周而蔽恶于君比:比较
C.不亲贵,法及所爱辟:通“避”,回避
D.颠颉之脊也假:借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熏之恐焚木位卑足羞
B.出则势重而收利于民今不取,后世必子孙忧
C.晋文公问狐偃曰不能喻之怀
D.足以战民乎可怪也欤
【小题3】以下各组语句中,能分别体现权臣“擅禁乱法”和人主“信赏必罚”的一组是
A.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
B.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遂斩颠颉之脊,以商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C.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
D.此亦国之社鼠也不辟亲贵,法及所爱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之所以将人君左右的一些权臣比作“社鼠”,是因为这些人执掌大权,操纵法律,违法乱纪,妨主误国;要除去他们还是有投鼠忌器之难的。
B.晋文公降低税率,减轻刑罚,吃穿用度之物与人分享,布匹都拿来给士卒做衣服,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
C.晋文公听取狐偃建议,借处死爱臣颠颉来向百姓群臣展示了军令如山、执法无私的威慑力,使他们不得不服从号令,争立战功,从而成就了一番霸业。
D.作者韩非子以“社鼠”作喻来阐明人主应力戒被权臣蒙蔽,以管仲与晋文公的对话来阐明严刑峻法治国的重要性。
【小题5】(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左右为社鼠而瞯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3分)
②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3分)
(2)用“/”给原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句断句。(4分)
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23 02:5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B.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C.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D.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楷书”之称,是中国晋代书法成就的代表。
B.“癸丑”,在这里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分为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年一轮回。
C.“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D.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李桢①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李桢:字维卿,号克庵,明朝人。②刘:杀戮。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秦 摈:放弃。
B.秦无异也 视:与……比较
C.犹且俯首听命,过不遑 谢:道歉。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 帝:称帝。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其暴邪/若是,则六国无术自存乎
B.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秦者也/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C.独存,虽王可也/少,月出于东山之上
D.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彼不用也/穷山之高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3)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小题4】试围绕六国破灭的原因,简要概括李桢的观点与苏洵的观点有何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永和九年,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威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和九年,在癸丑   岁:时间
B.足以视听之娱 极:穷尽
C.得于己,快然自足   暂:一时
D.每览昔人兴感之 由:经过
【小题2】更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作者生发“死生亦大矣”感慨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④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⑤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世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务质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事既不克,先生与庄幸得脱。次年,几豫吴胜兆之事,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流③,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阴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行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谓钓名者也,其心岂欲见知于人?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华阴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即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愿以别业居之,且为买田以养,皆不至。高.考.资.源.网.独.家
辛酉,卒于华阴,无子,年六十九。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鲒埼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流:比喻遭蹂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时四国多虞虞: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事豫:参与
C.先生即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遂:实现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见:表被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别贮之以备有事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C.其心岂欲见知于人为降虏于蛮夷
D.予沉吟久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神道表,主要用来记载死者事迹,并刻在死者墓道前的石碑上,一般多属歌功颂德的应酬之文。本文主要记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大师顾炎武的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一生,表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小题4】下面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B.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C.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D.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封建论

(唐)柳宗元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汉事然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尤非所谓知理者也。魏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或者又曰:“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捕而迁之 掩:掩饰、掩盖
B.秦郡邑而    促:短促
C.而二姓陵替  陵替:衰败
D.以其人之视听 一:统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事然  今由与求
B.理平矣  告诉不许
C.魏承汉也  吾恐季孙
D.盖诸侯归殷者三千焉 猥微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封建制的诸侯,一定会想方设法使土地私有化,使老百姓有子女,使风俗适应民心,使那里的政治治理好,使施行教化变得容易:但作者还是否定了封建制。
B.前四段以周、秦、汉、唐在制度、措施上的得失证明,实行封建制必然危及朝廷,祸害百姓,而实行郡县制只要妥善控制军队,谨慎选用州县长官,便可长治久安。
C.本文以三个“或者曰”引出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对分封制可以搞好政治、施行教化,分封制可以延长统治和分封制是圣人之言、不可更改这三种谬论逐一批驳。
D.作者抓住维护郡县制,还是恢复封建制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提出“势这样一个中心论点,以此统领全篇,痛砭时弊,使文章立意新颖精警,极富针对性和战斗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朝 拜 而 不 道 夕 斥 之 矣 夕 受 而 不 法 朝 斥 之 矣 设 使 汉 室 尽 城 邑 而 侯 王 之 纵 令 其 乱 人 戚 之 而 已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
(2)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