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桓公问管仲:“治国最奚?”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恐焚木,灌之则恐涂弛,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左右为社鼠而瞯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晋文公问狐偃曰:“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民之从公也,为慎产(顺其求生的欲望)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亲贵,法及所爱。”文公曰:“善。”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于是公有所爱者日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吏曰:“请用事焉。”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阳;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一举而八有功。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狐偃之谋,颠颉之脊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最奚患:担心,忧虑
B.人则周而蔽恶于君比:比较
C.不亲贵,法及所爱辟:通“避”,回避
D.颠颉之脊也假:借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熏之恐焚木位卑足羞
B.出则势重而收利于民今不取,后世必子孙忧
C.晋文公问狐偃曰不能喻之怀
D.足以战民乎可怪也欤
【小题3】以下各组语句中,能分别体现权臣“擅禁乱法”和人主“信赏必罚”的一组是
A.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
B.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遂斩颠颉之脊,以商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C.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
D.此亦国之社鼠也不辟亲贵,法及所爱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之所以将人君左右的一些权臣比作“社鼠”,是因为这些人执掌大权,操纵法律,违法乱纪,妨主误国;要除去他们还是有投鼠忌器之难的。
B.晋文公降低税率,减轻刑罚,吃穿用度之物与人分享,布匹都拿来给士卒做衣服,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
C.晋文公听取狐偃建议,借处死爱臣颠颉来向百姓群臣展示了军令如山、执法无私的威慑力,使他们不得不服从号令,争立战功,从而成就了一番霸业。
D.作者韩非子以“社鼠”作喻来阐明人主应力戒被权臣蒙蔽,以管仲与晋文公的对话来阐明严刑峻法治国的重要性。
【小题5】(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左右为社鼠而瞯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3分)
②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3分)
(2)用“/”给原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句断句。(4分)
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23 02:5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开关延(迎)敌。
B.南(南方)取汉中
C.因河(护城河)为池
D.信臣(送信的大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小题2】下列句子的加点字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会盟而谋弱秦。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以弱天下之民
D.以愚黔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第1段用排比句,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对内对外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D.山东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诸侯力量的雄厚。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虞山记/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天欲,客无意往下雨
B.余已筇屐,不能阻治理
C.山脉怒,赭石纵横裂开
D.少,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雨过天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辛丑秋,将江阴 ②杳不知其所
B.①始欣欣,继焉索索 ②盘盘,囷囷焉
C.①取径南,益露奇境 ②夫夷近,则游者众
D.自山之面下,困惫归②嗣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小题4】翻译(3分)
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隋 论
宋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销名城,杀豪杰,铸锋镝,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其自去 信:放任
B.寸尺取 攘:通“壤”,土壤
C.皆有者英雄割据之怀 曩:以前,过去的
D.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 无聊:贫穷无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燕、赵伺其北,齐掉其东/剑阁峥嵘崔嵬
B.绝天下之望/勇气闻于诸侯
C.陈胜、项籍民之不服/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而独死杨素之手/若亡郑而有益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
(2)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
【小题4】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严公,指杜甫的好友严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清华:清幽而绚丽
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次第:整齐
C.不必求肖,想当尔尔尔尔:这样
D.碑皆不堪读不堪:不能忍受
【小题2】下列各项全都属于钟惺“耽林泉之趣”的一项是(   )
①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
③尽溪,平望如荠
④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⑤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    
⑥迫暮趣归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以微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B.文章描写景物,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态,条理分明,历历如画,写景抒情,结合自然。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之胜,堪称佳构。
D.文章结尾,作者入骨地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溪周之,非桥不通。
译文:
(2)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