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相关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小题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个区别,“仁”着眼于 (用四个字回答),“圣”着眼于 (用四个字回答)。(2分)
【小题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结合整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8 06:24: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答谢民师书
宋•苏轼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注】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由儋州内调,九月过广州。谢民师以诗文求教,二人相处甚洽。本文是作者离广州后写给谢民师的第二封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起居佳胜审:知道B.初无定质:朴素
C.以浅易之说文:掩饰D.又舟中局迫难写局迫:狭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但常行所当行而君幸赵王
B.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某所,母立于兹
C.盖风雅再变者布衣交尚不相欺
D.而乃赋鄙之不赂者赂者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言辞恳切,作者自谦地表达了自己的处境,同时表达了与谢民师有一见如故
之感。
B.文章阐述了苏轼对创作的见解,他认为文章最重要的不是在于文辞的华美,而是在于“辞达”,要做到思想与内容的统一,中心的明确。
C.扬雄批判了那种只求辞藻而忽视思想表达的文章,他的文章符合苏轼的创作主张。
D.本文结构清晰,首尾两段体现了书信的格式特点,中间两段引述了先人的事例和言论来
阐述自己的观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2) 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B.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虽董之以严刑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鄂韡:花蕾繁盛。②赀:财货。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哉D.也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宠之,怒而贬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3】第①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4】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自然规律,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原有的牡丹枯死。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C.客人认为主人处理不当,使旧牡丹死去。如今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认为导致原有的牡丹的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主人自身的修养、性情、见识有问题。
【小题5】纵观全文,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奋六世之余烈:功业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C.名城,杀豪杰隳:毁坏
D.振长而御宇内策:政策
【小题2】对下列划线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③收天下之,聚之咸阳。
④信臣精卒陈利而谁何。
A.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B.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C.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D.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
B.本段分两层。第一层,写“攻”。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
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第二层,写“守”。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
列措施,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这中间已现出暴政
的魔影。
C.这一段文字写出了秦始皇取天下威力之猛和守天下防范之严;还写出了秦朝初期盛极
一时,反衬下段秦朝灭亡的迅速。
D.作者在本文中认为,要想让统治长久,在攻取统辖和守卫天下,都应该施行仁义,否
则就会迅速灭亡。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第一句5分,第二句3分,共8分)。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