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奋六世之余烈:功业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C.名城,杀豪杰隳:毁坏
D.振长而御宇内策:政策
【小题2】对下列划线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③收天下之,聚之咸阳。
④信臣精卒陈利而谁何。
A.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B.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C.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D.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
B.本段分两层。第一层,写“攻”。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
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第二层,写“守”。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
列措施,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这中间已现出暴政
的魔影。
C.这一段文字写出了秦始皇取天下威力之猛和守天下防范之严;还写出了秦朝初期盛极
一时,反衬下段秦朝灭亡的迅速。
D.作者在本文中认为,要想让统治长久,在攻取统辖和守卫天下,都应该施行仁义,否
则就会迅速灭亡。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第一句5分,第二句3分,共8分)。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19 04:1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文偶记(节选)

刘大櫆(清)

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扬子《太玄》、《法言》,昌黎④甚好之,故昌黎文奇。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气。

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文贵变。《易》曰:“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又曰:“物相杂,故曰文。”故文者,变之谓也。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文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乃尽文人之能事。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自是未备。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唐人宗汉,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自是后人文渐薄处。史迁句法似赘拙,而实古厚可爱。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

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1)引用“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其作用是  
(2)下列句子编成四组,都属于正面阐述作者创作主张的一组是  
①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②物相杂,故曰文。
③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④故文者,变之谓也。
⑤《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
⑥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
A.①③⑤⑥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D.①②⑤⑥
(3)文章是怎样说明实词和虚词的辩证关系的?
(4)第(7)段强调诵读要(1)  (2)  
(5)根据“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选择其中一例加以简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9分)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端起B.三径荒,松菊犹存就:已经
C.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起头D.云无心以出岫:泛指山峰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B.良乃入,具告沛公
C.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3】下列各项对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为了告诉每个人,明知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和菊还是原样。这里“松菊”既是天性爱好又是言志和寄托。
C.“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从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触景感怀,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5分)
  
(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观鸭说
(明)吴廷翰
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十。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惶惶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容与如也。既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
乃复叹曰:因育鸭得育民,然则兹观也,鸭与也乎哉!述观鸭。
【注释】①容与如:安逸自得的样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僮不善畜也让:指使
B.其足逡逡然前而却:后退
C.各其性而已遂:顺从
D.之以淳朴囿:约束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始育,则饲盆中大哉造物育万物乎
B.其毛羽滈滈则兹观也
C.畜不水也驱之道德
D.或拳立相与骈死不知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曷不以畜鸭雏?
为什么不用(这池水)来养小鸭子呢?
B.三五而阵,各适其所
(小鸭子们)三五成群,各自到自己喜欢的地方
C.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
僮仆拿着筐子回家,于是我和小鸭子一起在水边嬉戏
D.靡不相顾骇愕
没有人不互相看着既害怕又惊愕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开始小鸭子的声音和毛色都很可爱,作者很喜欢,但并不懂该如何养育。
B.小鸭子第一次到池水边,就马上成群结队地顺着竹竿跳进水里,尽情嬉戏。
C.作者借“养鸭”的小事说“育民”的大道理,强调当政者应顺应百姓本性。
D.文章由叙入议,描写细腻生动,议论充分深刻,形象性和思辨性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