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答谢民师书
宋•苏轼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注】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由儋州内调,九月过广州。谢民师以诗文求教,二人相处甚洽。本文是作者离广州后写给谢民师的第二封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起居佳胜审:知道B.初无定质:朴素
C.以浅易之说文:掩饰D.又舟中局迫难写局迫:狭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但常行所当行而君幸赵王
B.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某所,母立于兹
C.盖风雅再变者布衣交尚不相欺
D.而乃赋鄙之不赂者赂者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言辞恳切,作者自谦地表达了自己的处境,同时表达了与谢民师有一见如故
之感。
B.文章阐述了苏轼对创作的见解,他认为文章最重要的不是在于文辞的华美,而是在于“辞达”,要做到思想与内容的统一,中心的明确。
C.扬雄批判了那种只求辞藻而忽视思想表达的文章,他的文章符合苏轼的创作主张。
D.本文结构清晰,首尾两段体现了书信的格式特点,中间两段引述了先人的事例和言论来
阐述自己的观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2) 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12 03:0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孤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立于陛下,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B.孝廉:汉代开始的一种人才推荐制度,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
C.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最初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墙下,《荆轲刺秦王》中秦舞阳即在陛下惊恐。
D.执事:指管事的人或管事权。古时称人执事则表示尊敬对方。这里和《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都属这种,译为 “您”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一直以来的志愿是做一个好太守,好好搞政教来建立名誉,因此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因豪强权贵的嫉恨而辞官。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D.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绝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会有颠覆的危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2)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雨至 骤:突然
B.天高日晶  晶:亮
C.盖夫秋之为也  状:情状
D.亦何乎秋声    恨:遗憾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许氏吴兴溪亭记
权德舆
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湲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③大来:指吉祥亨通。
【小题1】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
【小题3】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
【小题4】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
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
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
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
【小题5】(小题5)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上曾参政书
苏辙
辙闻之:士不更变不可与图远。新胜之家,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始若可喜而,终不可久。昔者辙读《书》至《秦誓》而得之,曰:“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
夫昔之为此言者,盖亦已知之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此三人者,秦之豪俊有决之士。而百里奚、蹇叔子,此秦之所谓老耄而不武者也。穆公欲袭郑,孟明以为可,而蹇叔以为不可,则蹇叔之说无乃远于事情而近于怯哉?然而要其成败得失之终而责其思虑之长短,则蹇叔不可谓迂,而孟明不可谓是也。
嗟夫!穆公至此而后知蹇叔之非庸人欤!今夫立于百官之上而天下之事者,亦何以其他技为哉!温良博爱而能容天下之士,斯可矣。往者辙之东游,而明公适为京兆。当此之时,明公之声上震于朝廷,而下慑于闾里,行道之人为之不敢妄视,盗贼屏息而不作,可谓才有余矣。
辙,西蜀之匹夫往年偶以进士得与一命之爵今将为吏崤黾之间闲居无事闻天子举直言之士而世之君子以其山林朴野之人不知朝廷之忌讳其中无所隐蔽故以应诏。而辙也,复不自度量而言当世之事,亦不敢为莽卤不详之说。窃独悲古者深言之人,遭时之不祥,一有所触,而其言不复见录于世。方今群公在朝,以君子长者自处,而优容天下彦圣①有技之士,士之有言者,可以安意肆志而无患,然后知士之生于今者之为幸;而辙亦幸者之一人也。素所为文,家贫不能尽致,有《历代论》十二篇,上自三王而下至于五代,治乱兴衰之际可以概见,于此观其略可也。
(摘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①彦圣:善美明达,亦指善美明达之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番番良士番番:头发花白的样子
B.今夫立于百官之上而天下之事者宰:宰割
C.盗贼屏息而不作屏息:敛迹、消失
D.西蜀之匹夫匹夫:平民百姓
【小题2】(小题2)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偶以进士得/与一命之爵/今将为吏崤黾之间/闲居无事闻天子举直言之士/而世之君子以其山林朴野之人/不知朝廷之忌讳/其中无所隐蔽/故以应诏
B.往年偶以进士得与一命之爵/今将为/吏崤黾之间闲居无事/闻天子举直言之士/而世之君子以其山林朴野之人/不知朝廷之忌讳/其中无所隐蔽/故以应诏
C.往年偶以进士得与一命之爵/今将为吏崤黾之间/闲居无事/闻天子举直言之士/而世之君子以其山林朴野之人/不知朝廷之忌讳/其中无所隐蔽/故以应诏
D.往年偶以进士得与一命之爵/今将为吏/崤黾之间闲居无事/闻天子举直言之士/而世之君子以其山林朴野之人/不知朝廷之忌讳其中无所隐蔽/故以应诏
【小题3】(小题3)下列读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上书曾参政,在赞扬讴歌对方的基础上谈及自己的志向,目的是希望曾参政能够举荐自己。
B.作者举蹇叔和孟明视等人的事例是为了阐明不掩遮敢于直言进谏对朝廷的重要性。
C.虽然作者生于这个可以直言的时代,但他谈论朝政,依然是不自量力的。
D.作者认为主政之臣应该温和善良博爱,善于发现人才,能够宽容、善待天下有才之士。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新胜之家,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始若可喜而,终不可久。
(2)窃独悲古者深言之人,遭时之不祥,一有所触,而其言不复见录于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

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三)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小题2】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劝学”有关的一项是(   )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④非学无以广才
⑤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⑥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和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第(二)段文字,诸葛亮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D.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