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漫而游漫:随意B.回溪穷:尽
C.箕踞而遨:观赏D.故为之文以志: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施施行吾尝终日思矣
B.穷山高而止蚓无爪牙
C.醉则更相枕卧輮为轮
D.游于是始生吾前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B.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表现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构成对比。
C.作者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2 10:2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钱塘六井记
苏轼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②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③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④,完缉罅漏⑤,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摘编自《苏轼全集》)
(注)①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②派别:江河的支流。③庳:低下。④甃:井壁。⑤罅漏:缝隙,漏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山凿井负:靠近B.常不应率:大抵
C.并河而东:东面D.六井修毕: 全部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
①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②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
③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④而列二闸于门外
⑤比竹为五管以出之
⑥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
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源,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来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
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
【小题4】(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2分)
译文:     
(2)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2分)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诗品①小序

清·杨廷芝

诗不可以无品,无品不可以为诗,此诗品所以作也

予总观统论,默会深思,窃以为兼体用,该内外,故以雄浑先之。有不可以迹象求者,则曰冲淡。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曰纤穠,不沉著,不高古,则虽冲淡纤穠,犹非妙品。出之典雅,加以洗炼,劲健不过乎质,绮丽不过乎文,无往不归于自然。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豪放无边,则空天而廓宇。品亦妙矣,品妙而斯为极品。

夫品固出于性情,而妙尤发于精神,缜密则宜重宜严,疏野则亦松亦活,清奇而不至于凝滞,委曲而不容以径直,要之无非实境也。境值天下之变,不妨极于悲慨,境处天下之赜②,亦有以拟诸形容。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飘则高下何定,逸则闲散自如。旷观天地之宽,达识古今之变;无美不臻,而复以流动终焉。品斯妙极,品斯神化矣。

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品之伦次定,品之节序全,有品  ,亦于言而可以知其志。诗之不可以无品也如是夫!”

(注)①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论家、诗人司空图,字表圣(837~908)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穠、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②赜:深奥,奥妙
【小题1】作者认为《二十四诗品》 “以雄浑先之”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而“冲淡”、“纤穠”、“劲健”、“绮丽”都是以“____________”为基本原则。
【小题2】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曰纤穠——诗的品格若是以“纤穠”为特色,则诗中描写的景象和色彩就非常突出。
B.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如果“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那么诗歌之品就属“含蓄”,其妙处在于不著一字,尽得古今风流。
C.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只有超越前人,不受前人的束缚,才能使诗的品格到达超然肆意又让后人难以企及的佳境。
D.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能够品味这二十四品,则仿佛可以获得与天地一样长久的精神了。
【小题3】根据“小序”所言,下面对唐诗之品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自然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清奇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冲淡
D.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绮丽
【小题4】从文中两句划线句看,作者旨在强调“诗有品”的重要,但全文大部分内容都在表达自己读《二十四诗品》的感受,如果在末段空缺处填入一句正面阐明作者态度的语句,可以填入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本篇小序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组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一)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人》)
【注释】①糁:野菜羹里掺的米粒。②宰予:孔子的弟子,字子我。③逐于鲁……穷于陈、蔡:这几句概述孔子周游列国时遭遇到的各种困辱,其中包括在宋国被追杀。④由与赐:子路名仲由,子贡名端木赐。
(二)
子路问于孔子曰:“由闻丈夫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矣。”
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域:境界。   ②时:良时,好时机。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予备矣 备:通“惫”,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B.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丑:羞耻
C.孔子憱然推琴 憱:高兴
D.今丘也拘仁义之道  拘:这里是“固守”的意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 喟然而叹曰
B.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
C.由与赐小人也 今丘也拘仁义之道
D.临难而不失其德    于丘其幸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所也,何穷之谓——这正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困穷呢
B.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路威武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
C.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君子立身行事,希望一定要使自身通达
D.志达而不犯于义—— 只有实现自己的志向,才能不被正义的人讨伐
【小题4】下列对文段(一)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贡和子路认为,迫害夫子的人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夫子不应成天歌舞不绝。
B.颜回觉得子贡和子路私下里对夫子的评价很不礼貌,因此到屋里向夫子汇报情况。
C.孔子用霜雪之后松柏依旧茂盛来打比方,意在说明面对挫折也应保持高尚的品德。
D.孔子提及桓公、文公、越王都有过逆境,说明“陈、蔡之厄”也未必是不幸之事。
【小题5】材料一中的“穷”与材料二中的“贫贱”含义有不同,但都属于“困境”。这两则材料所体现的孔子有关“困境”的看法,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夷近,则游者众    亦足畅叙幽情
B.其孰能讥乎 此余所得也
C.余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古人之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
D.有志与力,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的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小题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