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钱塘六井记
苏轼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②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③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④,完缉罅漏⑤,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摘编自《苏轼全集》)
(注)①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②派别:江河的支流。③庳:低下。④甃:井壁。⑤罅漏:缝隙,漏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山凿井负:靠近B.常不应率:大抵
C.并河而东:东面D.六井修毕: 全部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
①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②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
③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④而列二闸于门外
⑤比竹为五管以出之
⑥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
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源,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来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
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
【小题4】(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2分)
译文:     
(2)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2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02 03:40: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环翠亭记

明宋濂

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沿城直趋而西,是为罗家之山。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

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非惟亭且毁,而万竹亦剪伐无余。过者为之弹指咏慨。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贯而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三年而成林。

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占幽胜而挹爽垲①,非不美也。兵兴以来,有一偾②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③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涯也。”

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龛然称之。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爽垲:高爽干燥的地方。 ②偾:毁坏 ③爬梳:梳理、整治。
【小题1】不属于“乐为天下道之”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
B.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
C.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
D.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首先记述了许氏一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其重点放在对环翠亭外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上。
B.对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突出了竹林的绿色主调,把雨后早晨的阳光与晶莹的水珠所激射出来的光彩描绘得极其生动。.
C.文章记叙了环翠亭的兴与废,以及人们因其轻易被战火所毁的惋惜。其中关涉到战乱及战乱后人们的家园重建。
D.全文围绕着环翠亭展开,环翠亭的兴废是这篇文章立意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B.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C.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D.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
(2)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惜时

(南北朝之北齐)刘昼

①夫停灯于缸,先焰非后焰,而明者不能见;藏山于泽,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 何者?火则时时灭,山亦时时移矣,天回日转,其谢如矢,騕褭①迅足,弗能追也。人之短 生,犹如石火②,炯然以过,唯立德贻爱,为不朽也。
②昔之君子,欲行仁义于天下,与时竞驰,不吝盈尺之璧,而珍分寸之阴。故大禹之 趋时,挂冦而不顾;南荣之访道,踵趼③而不休;仲尼栖栖,突不暇黔④;墨翟遑遑,席不及 暖。皆行其德义,拯世危溺,立功垂模,延芳百世。
③今人退不知臭腐荣华,划绝嗜欲,被丽弦歌,取媚泉石;进不能被策树勋,毗赞明时, 空蝗粱黍,枉没岁华。生为无闻之人,殁成一棺之土,亦何殊草木自生自死者哉!
④岁之秋也,凉风鸣条,清露变叶,则寒蝉抱树而长叫,吟烈悲酸,萧瑟于落日之际, 何也?哀其时命,迫于严霜而寄悲于菀柳。今日向西峰,道业未就,郁声于穷岫之阴,无闻 于休明之世。已矣夫!亦奚能不沾衿于将来,染意于松烟者哉!
《刘子·五十三章》
(注释)①騕褭:神马名。②石火:古人凿石取火,击石时发出的火花霎时而灭。③踵趼:脚生 胼胝。④突:烟囱。黔:黑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甲处的虚词是
A. 以 B. 则 C. 盖 D. 其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万物变动消亡,刻刻不已,人生更短暂,所以要珍惜生命。
B. 时光飞逝,过往不能再见也不可知,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
C. 人与万物一样转瞬即逝,只有树立美德留下大爱才能不朽。
D. 人生虽短,但瞬间也能放射光辉,只要树立美德丢弃私爱。
【小题3】根据第③段,“今人”生前死后都埋没无闻的原因是
A. 退隐分不清腐臭和荣华,出仕不能被委以重任、被赞赏。
B. 退隐则沉溺于弦歌和林泉,出仕却空怀理想、虚度年华。
C. 退隐不能弃绝荣华欲望,出仕不能尽职建功、辅佐明时。
D. 出仕退隐、活着死去,都如同草木碌碌无为、自生自灭。
【小题4】你认为第②段能证明中心论点“惜时”吗?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小题5】第④段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请对此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厚其葬,高大其   垄:田垄 
B.据以其所有我 共:  同“供”
C.暮夜求,必吾 存:问候 
D.今四之民    封:疆界
【小题2】下列句子停顿不明,请为其断句(  )
A.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B.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C.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D.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对。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C.晏子犯言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
【小题4】文本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1)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
(2)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秦击赵者    再:第二次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祖父:祖辈和父辈
C.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
D.惜其用武而不也 终:坚持到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秦相较 苏子客泛舟赤壁
B.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秦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选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长于析理,表达的是个人对人、事、文章等的看法。“论”可以分为政论和史论。
B.选文第二段以史实为据,回顾了六国灭亡的进程,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具体论证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
C.“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三国贿赂秦国的频繁,“五城”“十城”都是虚指,说明贿赂秦国的土地越来越多。
D.本文行文纵横恣肆,善用对比,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气势逼人,富有表现力。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援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辟,如疮痏(wěi)蹶(jué)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方苞《游雁荡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  (往,赴) 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 (外表,样子)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之。(奇异)  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没有办法)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天边交会) 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没有缘由)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同类)  所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表原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为之文志。 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至于今
B.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则前此目见者未有也。
C.后知是山之特立     能使游者欣而乐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则有二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作者游历山水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而西山之游才是真正的游,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了乐而忘忧的目的,所以看似简单的“始”字,在文中不可或缺,语约意丰。
B.选文(二)题为《游雁荡记》,但作者开篇就说“兹山不向记也”,看似矛盾,实则是把雁荡山和那些平缓明媚的山川进行对比,以突出雁荡山的特殊之处。
C.游记以记叙旅游见闻、描写山水景物为主,并寄寓作者的情思或审美趣味。这两篇选文都是以叙写山水景物为重的山水游记。
D.选文(一)作者描写并赞美西山的怪特美,间接表达自己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选文(二)作者游览雁荡山领略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两文均有借游寓理抒怀的特点。
【小题4】用/给选文(二)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小题5】把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