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
C.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本来
D.此三者,吾遗也恨:遗憾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尔无忘乃父之志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组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C.皆背晋以归梁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D.其所以失之者尔三矢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小题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3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2 03:09: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①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②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冯夷:水神名。   ②畴昔:往昔,从前。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客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B.顾所得酒乎 安:哪里
C.予乃衣而上 摄:披,穿
D.其所止而休焉 听:听任,任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人重游赤壁的经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禅趣幽远。首段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
B.本文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C.最后一段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在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消极悲现、欲摆脱现实而不能的苦闷。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游记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有诗情画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论盛孝章书

孔 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拏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轻,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不悉。

(有删改)

注这是孔融写给曹操请求援救其友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曾为吴郡太守,是汉末名士,却遭到孙氏迫害。孔融和盛孝章交谊深厚,于是写了这封论盛孝章的信给曹操,希望曹操驰书于吴,义教盛孝章。但是曹操的信还没有寄出,盛孝章已为孙权所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B.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C.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D.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稽,古地名。《滕王阁序》中有“目吴会于云间”,一说“会”读kuài,东汉分会稽郡为吴郡、会稽郡二郡,合称吴会。
B.传,一种文体,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他的还有注、笺、义训等。写传必须严格以史实为依据。
C.筑台,即建造游观之台。文中燕昭王筑台是招贤之意。
D.表,指给皇帝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不悉,旧时书信结尾处的套语,犹言不尽。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接着描述了盛孝章岌岌可危的艰难处境。
B.第二段开头作者援引齐桓公的典故,是想以曹操比齐桓公,鼓励曹操招纳贤才、匡复汉室。
C.第三段列举了许多历史典故,目的是让曹操知道营救盛孝章可以让天下人才归附他。
D.本文叙述紧凑、文字凝练,从交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方面来打动对方,措辞得体,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困于孙氏,妻拏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2)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同类题3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冷泉亭记 

白居易

①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②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③杭自郡域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③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英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四封:四边疆界。②领郡者:担任州刺史的人。③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

【小题1】白居易,号_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广不丈(____________) (2)人心情(____________)
(3)可足于床下(___________)  (4)可言哉(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开头四句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由面到点,写出亭的特点和位置。
B.本段将亭放在大背景与大环境下,使周围景物对亭起到烘托作用。
C.本段篇幅精短,句式整齐,列出各种景观,突出了亭的精巧。
D.本段文字简短而内涵丰富,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作用。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2)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小题5】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中画浪线的句子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手法表现这一点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试题。
(1)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第十九章》
(2)“碰瓷”事件让人避之不迭,帮助人反被冤枉的事情屡见不鲜。许多案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给好心人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心理障碍。
2006年11月20日上午,65岁的徐寿兰在公交车站跌倒受伤被江苏泗阳籍26岁青年彭宇扶起,并送到医院,结果老人说自己是被彭宇所撞,把彭宇告上法庭,索赔13.6万元。
2011年8月16日,天津许云鹤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被法院判赔10万余元。
2011年12月1日,福州,一名年过六旬的老人不慎摔倒在福建日报社附近的人行道上,随后十多分钟,过往七八个路人都在犹豫该不该帮,后来路人在互相作证的情况下才敢施救。
2012年7月8日上午11时,陕西西安,西安体育学院门口,一位骑自行车的老者突然全身抽搐,连人带车倒在了马路中间,可路边的很多行人只是驻足观看。
2012年8月10日,上海新华路淮海西路口,一老人躺倒在地,满头是血,围观路人无人敢扶,引来骑车经过的一名外国女子破口大骂。
2013年7月24日早上8点,何昌龄与儿子、儿媳到宜宾人民公园的书画室给学生上课,碰见一位八旬老人摔倒并掉进人工湖中,他以21秒的时间把老人成功救起。有人问:“万一那个老人出现意外,老人家属误以为是你把他推下去的怎么办?”何昌龄说:“当时想不了那么多,救人要紧。”
【小题1】孟子的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6分)
【小题2】面对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碰瓷”事件,请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你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办,为什么。要求不少于150个字。(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论琴

高濂

①高子曰:“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故《记》曰“君子无故不去琴瑟。”孔门之瑟,今则绝响,信可贵矣。古人鼓琴,起风云而来玄鹤、通神明而阜民财者,以和感也。今徒存其器,古意则亡。欧阳公云器存而意不存者,此耳。夫和而鸣者声也,参叙相应者韵也,韵中成文谓之为音。故音之哀乐、邪正、刚柔、喜怒,发乎人心,而国之理乱、家之废兴、道之盛衰、俗之成败,听于音声,可先知也,岂他乐云乎?

②知琴者,以雅音为正。按弦须用指分明,运动闲和,气度温润,故能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是为君子雅业,岂彼心中无德、腹内无墨者,可与圣贤共语?世人悦于听乐,而无味于琴者,悦其声之淫耳。乐用七音而二变,与宫徽联用,故声淫而悦耳。琴用五音,变法甚少,且罕联用他调,故音虽雅正,不宜于俗。

③今人不究意旨,不亲明师,不讲谱法,不娴手势,遂使声之曲折,手之取音,缓急失宜,起伏无节,知声而不知音,运指而不运意,奚取弹为?

④有等务尚花巧急骤,夸奇逞高,不求法度。准绳之中有敷畅悠扬之妙,操多散声⑥,以类箜篌;巧取按声,以同筝阮;大失雅音,重可笑耳。孰知散、按间出,清以泛声,谓得中道。今之俗弹,更易不常,变朴为浇,求异于人,不知法古,是为抱琵琶而同伶人,岂古圣贤所谓修身养性、理其天真意哉?

(有删改)

注释:①阜:增长。②雅业:高雅的爱好。③淫:过分,过度。④等务:不同的。⑤敷畅:发扬。⑥散声、按声、泛声:音乐术语。⑦浇:浮薄。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
【小题2】第2段中作者认为要达到“雅”的境界,必须具备的条件有:(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3段中的“运指而不运意”所指的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小题4】文中多用对比,请具体说明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小题5】你对文中“今之俗弹,更易不常,变朴为浇,求异于人,不知法古,是为抱琵琶而同伶人,岂古圣贤所谓修身养性、理其天真意哉?”这句话有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