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
辛弃疾
臣窃惟方今朝廷清明,法令备具,虽四方万里之远,涵泳德泽如在畿甸①。宜乎盗贼不作,兵寝刑措,少副陛下厉精求治之意。而比年以来,李金、赖文政、姚明敖、陈子明之变,皆能攘臂一呼,聚众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重烦大兵翦灭而后已,是岂理所当然者哉?臣窃伏思念,以为实臣等辈居官亡状,不能奉行三尺②,斥去贪浊,宣布德意。
臣姑以湖南一路言之.自臣到任之初,见百姓遮道,自言嗷嗷困苦之状。臣以谓斯民无所诉,不去为盗将安之乎?臣一一按奏,所谓“诛之则不可胜诛”。臣试为陛下言其略:陛下不许多取百姓斗面米,今有一岁所取反数倍于前者;陛下不许将百姓租米折纳见钱,今有一石折纳至三倍者;陛下不许科罚人户钱贯,令则有旬日之间追二三千户而科罚者;又有以贱价抑买,贵价抑卖百姓之物,使之破荡家业,自缢而死者。其他暴征苛敛,不可胜数。且近年以来,年谷屡丰,而盗贼不禁乃如此,一有水旱乘之,臣知其弊有不可胜言者。
民者囱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
陛下付臣以按察之权,责臣以澄清之任,封部③之内,吏有贪浊,职所当问,其敢废旷,以负恩遇?自今贪浊之吏,臣当不畏强御,次第按奏,以俟明宪。但臣生平则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使他日任陛下远方耳目之寄者,指臣为戒,不敢按吏,以养成盗贼之祸,为可虑耳。
伏望朝廷先以臣今所奏,申敕本路州县:自今以始,洗心革面,皆以惠养元元④为意。有违弃法度、畲冒亡厌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取小吏按举以应故事。臣不胜幸甚。
【注】①畿甸:泛指京城地区。②三尺: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③封部:指所辖之地,此指荆湖南路。④元元:庶民,百姓。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寝刑措:施行。
B.皆能臂一呼攘;挽起(农袖)。
C.重大兵翦灭而后已烦:烦劳。
D.陛下不许罚人户钱贯科:处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臣姑湖南一路言之②严大国之威修敬也
B.①而盗贼不禁如此②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
C.①敢废旷,以负恩遇②孰能讥之乎
D.①顾恐言未脱口祸不旋踵②泉涓涓始流
【小题3】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属于辛弃疾“究盗之由”和“平盗之略”的一组是
A.①以为实臣等辈居官亡状,不能奉行三尺
②封部之内,吏有贪浊,职所当问
B.①臣以谓斯民无所诉,不去为盗将安之乎
②臣当不畏强御,次第按奏,以俟明宪
C.①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
②自今以始,洗心革面,皆以惠养元元为意
D.①以养成盗贼之祸。为可虑耳
②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取小吏按举以应故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认为南宋近年的几次民变本不该发生,指出民变的原因与部分大臣没有恪尽 职守,不能严格执法,惩戒贪腐之徒有关。
B.辛弃疾以事实为证,说明平民百姓惨遭地方官吏盘剥压榨的残酷现实,提出贼盗兴起的根源在于官逼民反。
C.面对贫官横行、民变频发的严峻现实,辛弃疾希望皇帝给予自己更大的按察官吏权力,表明自己义无反顾的决绝态度。
D.辛弃疾希望朝廷采纳自己的奏议,严令各级官吏悔过自新,将执政为民、养育百姓作为职责,并严惩不法官员。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5分)
(2)有违弃法度、贪冒亡厌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取小吏按举以应故事。(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7 10:25: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梧桐一树,是草木中一部编年史也。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

花木种自何年?为寿几何岁?询之主人,主人不知;询之花木,花木不答。谓之”忘年交”,则可;予以“知时达务”,则不可也。梧桐不然,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年。树有树之年,人即纪人之年,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人随之大,观树,即所以观身。《易》曰:“观我生进退。”欲观我生,此其资也。

予垂髫种此,即于树上刻诗以纪年,每岁一节,即刻一诗,惜为兵燹(xiǎn)所坏,不克有终。犹记十五岁刻桐诗云:“小时种梧桐,树叶小于艾。簪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竟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则编年之说,岂启人语乎!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
(1)知时务( ) (2)桐字已如许 ( )
【小题2】与“予特表而出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恍惊起而长嗟。
【小题3】翻译
(1) 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
(2) 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竟忘之矣。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欲观我生,此其资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①:“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②,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③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之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④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注】①谈士:谈论世事的人。②畴曩(chóu nǎng):往舀。③制作:指文章著述。侔(móu):相等,齐同。④谟猷(yóu):谋画。谋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握之事躬:鞠躬
B.未下车,即苟慈明辟:征召
C.而愿身国士委:付托
D.惟君侯之图:考虑
【小题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是写李白向韩荆州介绍自己的才华的一组是( )
①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
②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③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④笔参造化,学究天人请日试万言,倚骂可待
⑤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⑥推赤心于诸贤之腹中
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荆州谦恭下士,识拔人才。
B.接着作者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信。
C.作者在介绍自己的同时,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作者为了得到韩荆州的赏识,不得不改他平日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对韩荆州进行恭维。
D.文末作者提出请韩荆州阅读自己的作品,并愿意当面呈上,就像薛烛相青萍宝剑,卞和识璞玉一样,自己也能得到韩荆州的赏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2)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同类题3

探究拓展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攀栖鹘之危巢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C.今者薄暮 为夫婿所薄
D.履巉岩,披蒙茸   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B.顾安所得酒乎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C.凛乎其不可留也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D.以待子不时之须  以愚辞歌愚溪
【小题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小题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之贻:赠送
B.其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C.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
【小题2】【小题3】下列各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B.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柳宗元提出来的。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所谓的“古文”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
C.“说”是古代以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D.《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的说法,其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另外,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分别对比,批判了社会上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小题6】【小题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位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焉!惑:糊涂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尝跂望矣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或师焉,或不
【小题3】(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分)
【小题4】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请分条概括。(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