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之贻:赠送
B.其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C.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
【小题2】【小题3】下列各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B.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柳宗元提出来的。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所谓的“古文”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
C.“说”是古代以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D.《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的说法,其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另外,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分别对比,批判了社会上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小题6】【小题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6 02:4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刖(yuè)人足,所跀(yuè)者守门。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田子方从齐之魏,望翟黄乘轩骑驾出,方以为文侯也,移车异路而避之,则徒翟黄也。方问曰:“子奚乘是车也?”曰:“君谋欲伐中山,臣荐翟角而谋得;果且伐之,臣荐乐羊而中山拔;得中山,忧欲治之,臣荐李克而中山治,是以君赐此车。”方曰:“宠之称功尚薄。”

秦、韩攻魏,昭卯西说而秦、韩罢;齐、荆攻魏,卯东说而齐、荆罢。魏襄王养之以五乘之奉。卯曰:“伯夷以将军葬于首阳山之下,而天下曰:‘夫以伯夷之贤与其称仁,而以将军葬,是手足不掩也。’今臣罢四国之兵,而王乃与臣五乘,此其称功,犹嬴胜而履蹻。”

孔子曰:“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少室周者,古之贞廉洁悫者也,为赵襄主力士。与中牟徐子角力,不若也,入言之襄主以自代也。襄主曰:“子之处,人之所欲也,何为言徐子以自代?”曰:“臣以力事君者也。今徐子力多臣,臣不以自代,恐他人言之而为罪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改动)

(注)①跀危:古代受断足之刑的人。②轩:此处指高车。③概:古代量米麦时刮平斗斛的器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相关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 亏:损害
B.则徒翟黄也  徒:白白地
C.是手足不掩也  掩:掩盖
D.古之贞廉洁悫者也  悫:诚实、谨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跀危引而逃之门下室中  ②故民从之也轻
B.①入言之襄主自代也  ②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
C.①子何故乃肯逃我  ②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民欢乐之
D.①伯夷以将军葬首阳山下  ②吾欲观转附、朝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皋做狱吏时曾判一名犯人刖刑。在子皋危难之时这个人却救了他,这是因为跀危认为他能做事公平、公正,且能法外开恩。
B.翟黄和昭卯均是有大功的臣子,而国君赏赐的东西与他们的贡献不相配,作者借此典故从反面论证统治者要“依法行赏”的道理。
C.孔子认为为官之道就得公平、公允,依法办事。这点做好了你便能在百姓中树德,不会做的人只能树怨。
D.少室周是赵襄主的卫士。他和中牟的徐子比赛力气,结果不如徐子,就进宫把徐子推荐给赵襄主而要求用徐子来代替自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即四海之疎,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于吾之见者,不犹今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或至游舫冶尊治尊:饮酒
B.既矣,复思其义曰名:名字
C.及其所障既彻:撤除
D.而灿然若无一而不于吾之见者婴: 萦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盲然若一无所见者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不犹向湖山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
D.而直一湖山也哉卒相与欢,刎颈之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豁然堂记》就是一篇和《岳阳楼记》一样的将写景状物与议论结合起来的“记”。
B.文章通过描写“豁然堂”内外的景观及其带给人的感受,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心若为私利所阻碍,就会变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样晦暗,以至于外界的事物什么也看不见。
C.前半篇记湖山胜景,如胸罗烟月;叙物产人事,恍身临其境。其中,“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是将眼前百里美景比成人们身上绣满了图案的一带衣襟。
D.作品层次清晰,衔接地严丝合缝,文气贯通,顺理成章,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
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错落有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3分)
②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①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②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馀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③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④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馀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⑤庐陵欧阳修序。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提出了□□□□的文学主张。
【小题2】第②段可分为三层,概括层次大意。
(1)
(2)
(3)
【小题3】对“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梅圣谕多次被举荐为进士,总是遭到主考官的压制。
B.梅圣谕多次被推荐为进士,但每次主考官都压抑他。
C.梅圣谕屡次被推荐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官的压制。
D.梅圣谕屡次参加进士考试,但每次主考官都压抑他。
【小题4】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分析第③④段中作者对梅圣谕的感情。
【小题5】欧阳修的这篇诗序,主要阐述了其文学创作方面颇有见地的主张,但其中也透露出了作者思想认识上的局限,请指出这种局限并加以评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宜黄县县学记
(宋)曾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刑罚 措:搁置
B.圣人之制作尽坏   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
C.故其材不赋而   羡:(令人)羡慕
D.而无教养之     渐:熏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于修身国家天下之大体    輮以
B.盖不学未成之材    赵王岂璧之故欺秦邪?
C.何其周速也 穷益坚
D.唯其令一唱 师道不传也久矣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小题4】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