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2 04:42: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课文第2、3段,完成下面问题。

与可画竹,(①  )不自贵重(②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1)与可厌之,投(③  )地而骂曰:“吾将以为(④  )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⑤  )。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⑥  )徐州。与可以书(⑦  )余曰:“近(⑧  )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⑨  )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⑩  )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⑪  )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⑫ )答,则曰:“吾言(⑬  )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⑭  )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⑮  )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⑯  )竹贱如蓬,斤斧何曾(⑰  箨龙(⑱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3)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⑲  )书画,见此竹,(⑳  )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  )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  )如此也。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初(_____)(2)贵重(_____)(3)诸(_____)(4)以为(_____)(5)口实(_____)(6)为(_____)
(7)遗(_____)(8)语(_____)(9)萃(_____)(10)拟(_____)(11)扫取(_____)(12)无以(_____)
(13)妄(_____)(14)实(_____)(15)许(_____)(16)修(_____)(17)赦(_____)
(18)箨龙(_____)(19)曝(_____)(20)废(_____)(21)畴昔(_____)(22)间(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最能体现文与可恬淡、狂放性格特点的一句是
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B.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C.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D.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小题3】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他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2)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3)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取夷灭。(节选自李祯《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祸焉 速:招致
B.终继五国灭 迁:灭亡
C.牧以谗诛 洎:等到,副词
D.与秦相较 当:应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李牧连却     东诸侯六国也
B.战败取夷灭
C.洎牧谗诛     岂非其暴邪
D.至丹以荆卿计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B.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就是苏洵所说的“赂秦”。
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 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D.苏洵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要求积极抗敌。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小题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栖碧轩记

陈方

①浙西之地,水多山少,常于浙西数郡之间,而山尤少。自晋陵并西而南,蜿蜒靡迤,或起或止。至无锡,而山之最著者,惠山也。然无重峦叠嶂之纡亘,深溪巨壑之险阻,崒然起于平地(1),如奔鲸逸马,不可羁而留也。余则散于四封之中,瓜蔓相接,大率隐隐皆培塿(2),形孤势薄,他郡之山可孩而。又自惠山之东,沃壤夷衍,相去三十里而远,其山之匹于惠者曰堠山,亦无曲折之美,䆗窱之雄(3),直望之而可喜耳。距两山之所向,其地曰梅里,华君彦清家   。

②始余之未识彦清也,有人持其《栖碧轩诗》一大轴从余观之。余见其所图之水石清美也,喜曰:“无锡之山有是哉!余昔过其境,而见者甚少而浅近,未有如图之清美者也。” 

③近年余为其家童子师,由是问所谓栖碧者,然后怪其所居之平且旷也,何取于李白问余栖碧山之诗(4)。彦清谓余曰:“古之高人逸士,野居而涧处者,未必皆山也。使可耕之地,可安之庐,长林美竹,杂花丰草,而得与世相忘,足矣,奚俟夫山之深且秀哉!夫栖于山者,又未必皆知山之为可乐,如知山之可乐,则居虽无山,常若居于山也。况吾居之西,则惠山界其右,东则堠山峙其左,云霏朝夕之变态,风雨晦暝之异状,未尝不接于吾目也。夫于山之尤少之地,而有以映带于户限之前,则栖碧之名不为虚也。然则在山者不见山,惟置身于其外者能见之。若栖碧者,其能见于山之外者欤!”余知彦清之志者也,闻其言而是之。彦清固请余记,于是乎书。 

④彦清名幼武,孝谨而和易,雅好文章,与余友。后至元二年十月一日记。

注释:(1)崒:古通“萃”,聚集。(2)培塿:小土丘。(3)䆗窱:深邃貌。(4)李白《山中问答》有“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的诗句。
【小题1】下列填入第①段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矣
B.也
C.焉
D.者
【小题2】请对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
【小题3】联系上下文,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浙西之地,水多山少,以惠山最为著名,其余都不足观。
B.文中所说的《栖碧轩诗》,是华彦清朋友所创作的诗集。
C.栖碧轩的命名取义于李白的《山中问答》一诗中的诗意。
D.作者明白华彦清的内心后主动为他写下这篇《栖碧轩记》。
【小题5】根据文意,简要分析华彦清为居所取名“栖碧轩”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