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运甓斋记
[明]贝琼
昔长沙公陶侃刺广州,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对曰:“吾方致力中原,故习劳耳。”呜呼!晋自渡江而南,上下俱偷,弃中原而不恤,侃独有志于此,固非一时坐谈老庄者所及也。及都督荆湘等州,检摄军府从事,未尝少闲。又尝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其聪敏恭勤,于此见之,非特运甓一事而已。
吾意其拥强兵,据重地,畜威养锐之久,当率诸郡请命北伐,拔黔首于膻腥,以雪宗庙之耻。而即安一方,凡四十余年,所谓平日习劳欲致力中原者,直虚语耳
且诸胡迭兴,未易剪也。苏峻之变,国破君辱,正臣子灰身之日。大兵云集,乃欲违众西还,纵虎自害,亦独何心哉?侃以桓文自任,而所以勤王者如此,又岂果能践其言如运甓时邪?他日且欲正卞敦之罪,敦固可诛矣。侃之夷大难,立大功,亦由温峤辈激以天下之大义,不相异同,故侥幸石头之捷,如其中为进退,事几败于垂成,则何异于敦乎?梅陶称其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亦过论也。
虽然,晋之危而复安,亡而复存,实资其力,此为诸臣之冠,而著之于史焉,予故反覆论之。其行事虽有未至,而所言则可为万世法。何者?人情好逸而恶劳,天下之事,恒成于勤而败于逸。运甓之喻,岂不善邪!
剡山单阳原以名其斋,盖能志乎勤已。初,阳原读书山中,既老不仕。洪武四年,诏征诸儒,郡侯强起之。既至京师,又辞,吏部乃授汉阳湖泊使。然官无崇卑,能志于勤,则所施必有过人,而不虚生虚死矣。因其驰书三千里外,求文为记,故书以复之。若侃之为政,汉阳父老固能道之。而破陈敏于武昌,平杜弢于湘州,求其遗迹,可想见其风流于千载之下乎!
(选自《清江贝先生文集》卷十五)
【注】  ①运甓(pì):搬运砖块。②黔首:古称老百姓。③膻腥:这里是以羊的气味指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④苏峻:原为东晋将领,后发动叛乱,攻陷建康(今南京),被温峤、陶侃联军击败而死。⑤桓文:齐桓公和晋文公。⑥卞敦:时任湘州刺史,当时他既不出兵平叛苏峻,也不向其他军队支援军粮。⑦石头:指石头城,即建康(今南京)。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自渡江而南:到南边。
B.非运甓一事而已特:特别。
C.侃之大难,立大功夷:平定。
D.亡而复存,实其力资:凭借、借助。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陶侃“聪敏恭勤”的一组是(    )
①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②上下俱偷,弃中原而不恤 ③检摄军府从事,未尝少闲 ④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 ⑤当率诸郡请命北伐,拔黔首于膻腥  ⑥欲违众西还,纵虎自害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①⑤⑥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为人勤奋惜时,他统领荆湘等州时勤于军务,还告诉人们要珍惜光阴,不能虚度时光。
B.作者充分肯定了陶侃的运甓之说及历史功绩,认为他可与魏武、孔明相提并论。
C.剡山单阳原将书斋命名为“运甓斋”,请作者作序,作者认为为官者如果勤政,那么无论官职大小,一定能有所作为。
D.本文从陶侃运甓一事说起,兼带议论其生平,更阐发“天下之事,恒成于勤而败于逸”的观点,夹叙夹议,见解精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25 05:43: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记棚民事〔清〕梅曾亮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览其说而是之是:对的
B.今以斤斧童其山童: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
C.及洼田竭竭:干涸
D.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习:熟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其下水也缓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C.高田犹受其浸溉其无知,悲不几时
D.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B.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C.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D.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分析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得与失,即尽收地利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B.阻止棚民开荒的人,他们担心的是怕破坏分风水,还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
C.尾段“如董公之所忧”,“忧”的是不许开山种植辅助稻米的不足,容易惹出事故。
D.本文是一篇经世致用、现实性较强的论文,文字简洁,意蕴深厚,富有思辩性,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小题5】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
 
⑵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
 
⑶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治学  (东汉)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兮B.哉C.夫D.矣
【小题2】(小题2)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小题4】(小题4)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

同类题4

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
自余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始。故之文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B.漫漫而游漫漫:远远地。
C.箕踞而遨箕踞: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特立:独特卓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余僇人故之文以志
B.醉则更相枕卧故为之文
C.萦青缭白,外天际不培塿为类
D.游于是始洋洋与造物者游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B.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表现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构成对比。
C.作者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