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归震川尝自足迹不出里闬(1),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2),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迹也,三者详征君之事隐也。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曰:“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此义不讲耳。
征君义侠,舍杨、左之事(3),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已,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4)之,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而退之之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5),达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   
注释:[1]归震川:归有光,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明代散文家。于散文创作力排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著义朴素自然,长于言情叙事,为桐城文家所推重。著有《震川先生集》。闬(hàn):里门。[2]征君;即孙奇逢。[3]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4]孺悲:鲁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夷之:墨家信徒,曾通过徐辟求见孟子,未见。[5]家乘:家谱。“乘”(shèng)本为春秋时晋国史书的名称,后因以称记载史事之书为“乘”。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昔归震川尝自足迹不出里闬 恨:   ②此三者,皆征君之迹也 末:
此义不讲耳 坐:   ④必有其太略者 病:
【小题2】文中“三者详征君之事隐也”中的“而”字,与下列句子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某所,母立于兹B.且举世而誉之不加劝
C.吾尝终日思矣D.侣鱼虾友麋鹿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
(2)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
(3)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
【小题4】方苞为征君作传,主要写了征君什么事迹?目的是什么?(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15 02:4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B.此岂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来以免 冀:希望
D.吾见上下交相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兹六年矣覆杯水坳堂之上
B.屡为之事不济,此乃天也
C.约其自归就死木欣欣向荣
D.罪大恶极臣敢上璧
【小题3】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
B.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
D.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小题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
A.《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
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小题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常不自 释:宽解B.贫穷而不知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之也  责:责备D.不录有司 于:表被动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的两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B.长老:文中指年德俱高的僧人。如白居易《闲意》诗“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中的“长老”即为此意。
C.世家:《史记》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文中指世代显贵的家族或大家。
D.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
【小题4】将课本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节俭
D.王无岁 罪:怪罪,归罪于
【小题2】下面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寡人之国也/移其粟河东
B.请战喻/斧斤时入山林
C.申以孝悌之义/鸡豚狗彘
D.然不王者/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为寡德之人。和“孤”“不谷”一样,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河东,即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内,黄河以内,指黄河以南的地区。
C.庠序,古代地方上的学校,后泛指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的学校叫“庠”。
D.孝悌,中国传统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小题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自古教养之道,莫备于中华;惜日久废弛,庠序亦仅存其名而已。泰西诸邦崛起于近世,深得三代之遗风,庠序学校遍布国中,人无贵贱皆奋于学。凡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于学之中,使通国之人,童而习之,各就性质之所近而肆力焉。又各设有专师,津津启导,虽理至幽微,事至奥妙,皆能有法以晓喻之,有器以窥测之。其所学由浅而深,自简及繁,故人之灵明日廓,智慧日积也。质有愚智,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有学校以陶冶之,则智者进焉,愚者止焉,偏才者专焉,全才者普焉。盖贤才之生,或千百里而见一,或千万人而有一,若非随地随人而施教之,则贤才亦以无学而自废,以至于湮没而不彰。泰西人才之众多者,有此教养之道也。

且人之□□不一,其上焉者,有不徒苟生于世之心,则虽处布衣而以天下为己任,此其人必能发奋为雄,卓异自立,无待乎勉勖也,所谓“豪杰之士不待文王而后兴也”。至中焉者,端赖乎鼓励以方,故泰西之士,虽一才一艺之微,而国家必宠以科名,是故人能为奋,士不虚生。逮至学成名立之余,出而用世,则又有学会以资其博,学报以进其益,萃全国学者之能,日稽考于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阐天地无穷之奥理,则士处其间,岂复有孤陋寡闻者哉?又学者倘能穷一新理,创一新器,必邀国家之上赏,则其国之士,岂有不专心致志者哉?此泰西各种学问所以日新月异而岁不同,几于夺造化而疑鬼神者,有此鼓励之方也。

——孙文《上李鸿章书》(节选)

【小题1】节选的文字所要表达的观点是
【小题2】对文章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让国人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每个人都努力培养自己的天赋气质。
B.让国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根据自己的天赋气质发挥力量。
C.让国人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都努力靠近自己的天赋气质。
D.让国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那些知识),各人向着最接近于自己天赋气质的方向去努力。
【小题3】文章第一段将       进行对比,作者的用意是   
   
【小题4】文章第二段的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才志”还是“才智”?请简述理由。
【小题5】用自己的话概括西方的“鼓励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