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归震川尝自足迹不出里闬(1),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2),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迹也,三者详征君之事隐也。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曰:“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此义不讲耳。
征君义侠,舍杨、左之事(3),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已,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4)之,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而退之之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5),达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   
注释:[1]归震川:归有光,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明代散文家。于散文创作力排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著义朴素自然,长于言情叙事,为桐城文家所推重。著有《震川先生集》。闬(hàn):里门。[2]征君;即孙奇逢。[3]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4]孺悲:鲁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夷之:墨家信徒,曾通过徐辟求见孟子,未见。[5]家乘:家谱。“乘”(shèng)本为春秋时晋国史书的名称,后因以称记载史事之书为“乘”。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昔归震川尝自足迹不出里闬 恨:   ②此三者,皆征君之迹也 末:
此义不讲耳 坐:   ④必有其太略者 病:
【小题2】文中“三者详征君之事隐也”中的“而”字,与下列句子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某所,母立于兹B.且举世而誉之不加劝
C.吾尝终日思矣D.侣鱼虾友麋鹿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
(2)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
(3)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
【小题4】方苞为征君作传,主要写了征君什么事迹?目的是什么?(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15 02:4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归去来兮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辞赋。,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句式散文化;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辞和赋都注重文采。
B.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C.仲秋,指中秋节,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D.乙巳,本指乙巳年,为干支纪年法, 我国古代以天为干,以地为支,简称干支,每60年为一周期。课文中的“乙巳”指晋安帝义熙元年。
【小题2】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心:心态。
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 追:补救。
C.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策:拄着。
D.登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皋:高地。
【小题3】对下面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家贫,耕植不足自给 以:用来,介词。
B.亲故多劝余长吏,脱然有怀    为:为了,介词。
C.家叔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以:因为,连词。
D.及少日,眷然有归欤情 之:的,助词。
【小题4】下面全是陶渊明表达归隐田园乐趣的一组是(   )
①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②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⑤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②④⑥D.①③⑤
【小题5】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
B.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C.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文风。
D.诗人因家境贫穷,孩子很多,种田不能够自给,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所以自己就产生了做官的念头,他对高官厚禄还存有幻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者如斯    逝:往
B.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适应
C.其破荆州  方:当
D.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愀 何为其
B.寄蜉蝣天地    托遗响悲风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固一世之雄
D.渺沧海一粟    与山间明月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自然段“方其”以下八句,先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势力的扩张写出了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从文意看,这八句都是为“而今安在哉”一句蓄势。
B.第1自然段紧承上段的泛舟赏景之“乐”展开,突显一个“悲”字。悲的原因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C.第2自然段中作者以“变”与“不变”两者相提并论,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实际上作者要阐明的主要是“不变”这层意思,并以此表现豁达乐观的态度。
D.第2自然段,作者结合景物特征,巧妙地批判了“客”的观点。但仔细看来,作者所阐述的“不变”只是宇宙万物无穷无尽,并未涵盖人生,以此来驳“客”的观点,稍显牵强。
【小题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