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6小题,每小题2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以故其后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而葬之卒:最终B.有穴然窈:深远幽暗
C.则其至又少矣加:更加D.火尚足以也明:照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B.孰能讥之乎声呜呜然
C.古人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渺沧海一粟
D.至於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羽化登仙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A.下江陵,顺流而B.侣鱼虾而麋鹿
C.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D.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小题4】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此余之所得也 ②何为其然也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而今安在哉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⑧有碑仆道
A.①③/②⑤/④/⑥⑦/⑧B.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C.①③/②⑤⑥/④/⑦/⑧D.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小题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2分)(  )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②③⑤
【小题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在内容上环环相扣,又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B.作者详写了游后洞的的经历,一个“悔”字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到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
D.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语言精要得当。
【小题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05 04:07: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 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辞 窃: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者 酬: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尊之 师:师从、学习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②屠暴起,刀劈狼首
B.①童子何用知 ②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C.①吾得为人 ②如是,孰能御之
D.①公独不识 ②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童年时进入乡校读书,有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了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苏轼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庆历圣德诗》文中的语句。
B.“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等语句直接表现了苏轼对范仲淹景仰之情。
C.苏轼一辈子没有见过范仲淹,但范仲淹的次子、三子和四子托付苏轼为范公遗稿作序。苏轼接受他们的托付,才写了这篇序文。
D.这篇序言行文朴素,如话家常,叙写了苏轼童年时一些往事及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3)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刚说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选自《苏轼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巧言令色,鲜矣仁 令:美好
B.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    佞:巧言
C.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鞠:审问
D.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鄙:鄙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B.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州守王奇与蛮战死     遂去,不复与言
D.而世乃曰“太刚则折”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因生性刚直,并未领王安石的情,最终不肯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D.本文采用叙事和议论相结合写法,叙事时善于抓住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形象个性鲜明;议论时多引用儒家经典阐发事理,事理清晰明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2)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梅说

明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注:①朱夏:夏季。②“廷尉董崇相”:董祟相,即董应举,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廷尉。廷尉,汉代为九卿之一,掌刑狱。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⑧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小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第一段中的“极热”、“冷极”分别指什么?
“极热”是指:________________
“冷极”悬指: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三段的划线句“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世间有些人,固然身处寒冷的时节,偏远的地方,但把名利和权势也带到了那里。
B.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名利和权势仍在手里。
C.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倍受冷落,而表面上仍然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D.这世间有些人,原本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又重新获得了名利和权势。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们在冬季争相赏梅是因为仰慕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
B.作者写盛夏时节,梅树“花实俱往”,更显出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孤傲。
C.作者为了表达对董崇相的情谊,请朋友作诗唱和,并画夏梅图赠送给他。
D.从文章内容推断,张谓《官舍早梅》诗中所描写的应是仲春时节的梅花。
【小题4】本文和《病梅馆记》都写“梅”,分析两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想要借“梅”来表达怎样的想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能为之大?”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尔 浴
B.子路率尔对曰 字幼孩
C.夫子哂之   始生,一寸之萌耳
D.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为国礼,其言不让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春者,春服既成
C.乎舞雩
D.妪,先大母婢也,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