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浣花溪记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之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①钟惺(1547—1625),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明代散文家。浣花溪,在成都西郊,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②青羊宫:亦名青羊观,相传老子曾牵青羊到此,故得名。③舁夫(yú):抬轿子的人。④严公:严武(726—765),字季鹰,官至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封郑国公。镇蜀时善遇杜甫,杜甫《八哀》诗曾悼念之。⑤磬折:弯腰如磬,表示恭敬。磬,一种形状如矩的乐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浣花溪也委:下游
B.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洞达:透彻通达
C.东屯险奥,各不相袭:重复,重叠
D.迫暮归趣:通“促”,急,赶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作者写景细致如画的一组是(  )
①纤秀长曲;窈然深碧
②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③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
④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⑤浣花清远;浣溪可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段以空间位置为线索,交代了作者的游览路线,条理清晰分明。
B.文章结尾写出了“使客游者”游浣花溪杜甫草堂的情景,表现了人们对杜甫的崇敬。
C.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杜甫当年生活境遇的描写,充分颂扬了杜甫在窘迫之时,还能够选择景色秀美之处定居的不慌不忙,安闲从容的处世哲学。
D.钟惺此文,显示了竟陵派特有的造语冷隽,用字简省、节奏峭拔、用字铺叙的笔法,不失为明代游记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3分)
答:
(2)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3分)
答:
(3)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3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11 07:38: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举”都是考察推举的意思。“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前者侧重被荐举者的品行,后者侧重被荐举者的才华。
B.“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后文中的“郡县”指郡县的官员,“州司”“牧伯”是指州里的官员。
C.因太子居东宫,故以“东宫”指太子。“洗马”指太子的侍从官,官名全称为“太子洗马”。“除”指免除官职,等待重新任命。
D.李密自称“密”,有自谦之意。把前代蜀国称为“伪朝”,当今晋朝誉为“圣朝”,一贬一褒,表明李密对新朝的忠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原是亡蜀之臣,对新建立的晋有所顾虑,他一再不应诏,违抗皇命,是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想“矜守名节”,做一名隐士。
B.李密为了打动晋武帝,没有直陈其事,而是围绕着“孝情”二字,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和怜悯。
C.作者慈父早亡,母亲改嫁,自幼体弱多病,全赖祖母抚养成人;家门人丁不旺,祖母年老体弱,全靠自己侍奉汤药。
D.作者从年岁比较,说明自己正当年,感恩报国,来日方长;祖母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表明自己先尽孝后尽忠。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shāo)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ín)。其上,为睥(pì)睨(nì)梁 欐(lì)之形;其旁出堡坞(wù),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ù)偃(yǎ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gēng)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①,神者倘(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②?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① “又怪其”四句: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这确实是徒劳而无功用的。更,gēng音,经历。售其伎,显露其技艺。伎,通“技”。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② “神者”二句:神灵的造物者大概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造物者就果真没有吧?”傥(tǎng),通“倘”。或许,大概。不宜,不应该。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果,真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     贤:贤能
B.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C.其一西出     西:向西
D.良久乃已  已:停止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亦犹今之视昔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B.当其欣于所遇    其响之激越
C.引以为流觞曲水  愈以为诚有
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投以小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影响深远。书法史上“苏(苏轼)王(王羲之)米(米芾)蔡(蔡襄)”齐名。
B.序也作“叙”或称“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可以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
C.《兰亭集序》最后一段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其中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D.《小石城山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抒发了他贬逐永州游历自然时心中的感慨,构成了文章的写景和议论两段。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断8处
秦 以 攻 取 之 外 小 则 获 邑 大 则 得 城 较 秦 之 所 得 与 战 胜 而 得 者 其 实 百 倍 诸 侯 之 所 亡 与 战 败 而 亡 者 其 实 亦 百 倍。
——苏洵《六国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也(规律) ②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 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力亏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秦攻取之外
D.小获邑,大得城秦之所大欲
【小题3】本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B.惜用武而不不终也  可怪也欤
C.齐人勿附秦师不必贤弟子D.洎牧谗诛  至丹荆卿为计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词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谓智力孤危思厥先祖父
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小题4】从句式特征看,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洎牧以谗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停止
B.金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C.輮以为轮,其曲规中:符合
D.非能水也,而江河绝:拒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终日思矣蟹六跪二螯
B.青,取之蓝而青
C.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
D.輮使然也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小题3】对下列加横线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槁暴有:通“又”
B.则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C.吾终日而思矣尝:通“曾”
D.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小题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