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 请 粘 昙 字韵 诗 又 随 笔 写 讫 便 出 门 留 之 不 可 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注】 楮币:古代纸币的别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船而去刺:乘坐
B.安可诸君子间厕:置身
C.之谷惠:赠送
D.至庭前徐:缓慢
【小题2】下面全能表现吕徽之先生安贫乐道的一组是( )
①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 ②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
③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 ④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
⑤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
⑥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A.①③⑤B.①②⑤C.①④⑥D.①②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C.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小题4】给下列句子断句或翻译。(6分)
(1)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复 请 粘 昙 字 韵 诗 又 随 笔 写 讫 便 出 门 留 之 不 可 得。(2分)
(2)翻译。
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0 04:07: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情。
(《荀子·天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筮然后决大事    决:决定。
B.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赫:光明、显耀。
C.孰与物畜而制之   畜:畜养。
D.孰与应时而使之   应:响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B.无何也   夫子何哂由也
C.则失万物之情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D.日月食而救之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下雨、日食等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的关系,也不会因人的期望而发生或消亡。
B.人们祭神求雨有时下雨,这和没有祭神有时也下雨完全一样,而老百姓却认为很灵验。这正是百姓愚昧之处,需要君子开启心智。
C.荀子指出,礼义是立国之本。作为一个国君只有尊崇礼义、对百姓仁爱、重贤尚能才能治国安邦称王称霸。
D.在天道面前,尊崇、思慕固然必要,但是掌握天道运行的规律加以控制利用则更为重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2)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养 竹 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②、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心空,空以道体:实践
B.始于长安求居处假:借
C.刑余之材,长无焉寻:寻找
D.书子亭之壁,以其后之居斯者贻: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见其本,思善建不拔者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B.由是筐篚者斩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
C.居易惜尝经长者之手实迷途未远
D.然则竹之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将有事西畴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小题4】文言翻译(共7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4分)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伯夷论
王安石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1)闻西伯(2)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3)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注】(1)太公:即太公望,姓姜,名尚,字子牙。(2)西伯:西伯侯姬昌。(3)元元:百姓,平民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天下宗周而之耻:以……为耻
B.而春秋固已高矣春秋:指年龄
C.当是之时,欲纣者夷:消灭
D.其岂减太公哉烈:剧烈
【小题2】文章第三段“伯夷乃不与”,王安石推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小题3】请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2)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3)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石屋记

明·姚奎

泰山东数里许有石屋,世传碧霞元君炼真之所。予公暇欲往观焉,从者曰:“径隘,不可輿。”乃易服帽報,以表带结腰,短策芒鞋。命道士刘教弘为前导,行三四里,无复蹊径,披蒙茸,攀巉岩,伛偻而上。愈进愈险,下瞰巅崖,惊汗法背。又三里,盘旋转冈,而石屋在望矣。

有羽士四人癯然,而迓予青松绝壑间,前牵后拥,乃获济焉。瞠目纵眺,上有削铁奇峰千朵,前有夷地可半亩。入其中,窈然而深,朗然而虚明。石窦涓涓,凝结玉柱,大十围,高丈余,晶莹可鉴。崖有元军手印,玉指宛然。后有石床,则元军偃息处。左偏一窍,透绝顶。顶有石楼,可坐三四人。冰滑不能升跻,攀数磴而下。力疲卧石床,毛骨洒洒。旁有圣水池,清冽而甘,不盈不涸。下有石,曰牛心,甚奇怪。又下有洗鹤湾,深不可测,一鹤鸣于上,似与人声相应和。实真仙境,与尘寰迥绝。

人之游泰山者,每以道左日穷为画,于斯罕到,孰知石屋之多奇乃尔哉!石屋于予,惜乎遇之晚也。嗟夫,世之豪杰固有终身未之遇者,遇矣而晚,奚病焉!

【小题1】文章第一段写到了攀登山路的艰难,其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不能体现文中“实真仙境”一项是
A.前牵后拥,乃获济焉。
B.窈然而深,朗然而虚明。
C.下有石,曰牛心。
D.一鹤鸣于上,似与人声相应和。
【小题3】文章多用整散结合的语言形式,请对此进行鉴赏。
【小题4】文章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