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耶率:都,皆。
B.始祸焉速:加快。
C.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殆:几乎
D.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钝。
【小题2】下列划线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洎牧谗诛 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B.赢而不助五国也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斯用兵之效
D.子孙视不甚惜以凡民秀杰者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    )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3-10 10:18: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注】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 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 我固无。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黄《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 上:皇上,指朱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诸将曰……语:谈论
B.尸填满沟壑委:放置
C.其父兄子弟咸在识:标志
D.噫!我固无恙:祸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俞瑱得乃令吴玉守
B.利彼有宜报仇
C.降家皆为上杀几为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厕斩孙泰阵,余众悉降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2)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小题4】文言文中,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内容有哪些 ?请用原文分点作答。
【小题5】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末段中④段画线的部分断句。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 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兄百川墓志铭

方苞(清)

①兄讳舟,字百川。性倜傥,好读书而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八九岁诵左氏、太史公书,遇兵事,辄集录置袷衣中,避人呼苞,语以所由胜败。时吾父寓居棠邑留稼村,兄暇则之大泽中,召群儿布勒左右为阵。

②年十四,侍王父于芜湖。逾岁归,曰:“吾乡所学,无所施用。家贫,二大人冬无絮衣。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逾岁入邑,遂以制举之文名天下。慕庐韩公见之,叹曰:“二百年无此也。”自以时文设科,用此名家者仅十数人,皆举甲乙科者。以诸生之文而横被六合,自兄始。一时名辈皆愿从兄游,而兄遇之落落然。

③江西梁质人、宿松朱字绿以经世之学,自其议论,证曏经、史,横从穿贯,闻者莫不屈服。而兄常默默,退而发其覆,鲜不窒碍者。苞谓兄:“盍譬晓之?”曰:“诸君子口谈最贤,非以忧天下也。”

④兄长余二岁。儿时,家无仆婢,五六岁即依兄卧起。兄赴芜湖之岁,将行,伏余背而流涕。其后长,即各奔走四方。余归,兄常在外;兄归,余常在外。计日月得与兄相依,较之友朋之昵好者,有不及焉。兄常曰:“吾与汝得常家居,俾二大人无离忧。春秋佳日,与二三同好步北山,徘徊墟莽间,候暝色而归,吾愿足矣。”及庚辰四月,余归自京师。七月,兄归自皖江而疾遂,未得一试斯言也。

⑤弟林先兄十岁卒。兄欲于近郊平畴买小丘自为生圹,而葬弟于其侧。辛巳四月,余为弟卜地于泉井,梦土人云:“伯夷今葬是。”余不忍废兄之命,遂以次年三月十六日迁弟柩与兄并葬其村之北原。兄殁于康熙辛巳年十月二十一日,年三十有七。娶张氏,子道希、道永。铭曰:不若于道者天绝之,胡体其所受而至于斯?矧材与志,古固有不遂而又何悕!

(注释)悕:悲伤。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逾岁入邑(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其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后长  (___________________) (4)兄归自皖江而疾遂(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召群儿布勒左右阵 然后践华
B.兄暇之大泽中 位卑足羞
C.遂制举之文名天下 勇气闻于诸侯
D.候暝色归 蟹六跪二螯
【小题3】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1)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
(2)计日月得与兄相依,较之友朋之昵好者,有不及焉。
【小题4】第②段“而兄遇之落落然?”一句中的“落落然”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题5】根据文章,归纳墓志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日 喻

苏 轼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  ,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 ①籥: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乎
B. 耳
C. 焉
D. 矣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其所见而名之”表现人们对事物观察粗心。
B. “莫之见而意之”表明受客观限制难把握实质。
C. 概括惑于所见、主观臆度两类求道的错误现象。
D. 表明当今之人谈论道时都受到不同的局限约束。
【小题3】第③段运用了引用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南方“没人”掌握“没水”譬喻,形象论证学以致道的道理。
B. “日与水居”“生不识水”的差异是学没水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
C. 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以南方没人与北方勇者作对比,突出观点。
D. “七岁”“十岁”“十五”的连续叙述凸显长期实践的积累过程。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袁枚《祭妹文》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

注:①嫛婗(yīní):婴儿。这里引申为儿时。②殗殜(yè dié):病不甚重,小病。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连呼则则    则则:同“啧啧”,赞叹声。
B.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使:让、令
C.后虽小差    小差:病情稍有好转
D.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就食:谋生
【小题2】对第一节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节主要写幼时兄妹关系。记叙了同捉蟋蟀、并肩读书、兄长远游时小妹悲恸和中进士回家时全家欢乐等几件事。
B.这节写的都是琐事,但正因为对儿时情况未能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所以,回忆模糊且不够,这就更鲜明地表现了兄妹间的亲密关系和悼念亡妹的真挚感情。
C.作者把儿时“岁寒虫僵,同临其穴”的情景与“今予殓汝葬汝”对比着写,更加哀婉凄恻。
D.作者通过捉蟋蟀时“奋臂”、读书时“梳双髻,披单缣”、远游时“掎裳悲恸”等细节,表现了妹妹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以及与作者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兄妹之情。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2)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3)吾少孤, 及长不省所怙, 惟兄嫂是依。
【小题4】《祭妹文》与《祭十二郎文》都是祭文,且十分感人。请简要概括两段文字在抒情手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