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划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赞)
B.以顾余(羞辱)
C.为笑于里人(担忧)
D.遂以赠二生(写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B.
C.D.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已经在心里了解了,还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吗
B.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现在你们迂阔,特别是文章不接近流俗,不过是小迂罢了
C.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这样将会更加冒犯乡人,岂只是讥笑呢
D.生其无急于解里之人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乡人的迷惑吧,你们对此一定能加以选择而有所采纳
【小题4】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不迎合世俗会带来非议的一组是(3分)
①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③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④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
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A.①②⑤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④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与曾巩是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苏轼向曾巩推荐了两位蜀地的学生。
B.览读黎生、安生的文章,曾巩认为他们确实有才情,文字奔放,事理剖析透彻。
C.黎生临别恳求赠言,引发曾巩对“迂”的感慨,抒发了满腔的抑郁悲愤之情。
D.曾巩委婉地劝勉二生不要因为怕别人讥笑就迎合世俗,而是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小题6】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古 之 所 谓 豪 杰 之 士 者 必 有 过 人 之 节 人 情 有 所 不 能 忍 者 匹 夫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猝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此 其 所 挟 持 者 甚 大 而 其 志 甚 远 也。(选自苏轼《留侯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3-10 10:1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佛(Bì)肸(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佛肸:音bìxī 人名。春秋末年晋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为中牟(móu)的县宰。●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补充注释】●“由”,子路字,即子路自称。●“诸”,之于。“之”指孔子下面说的话。●“不入”,不进入,不加入。●“畔”,通“叛”。 ●“磷”,音lín,薄;损伤。●“涅”,音niè,矿物名,古人用来作为黑色染料。●“淄”,音zī,通“缁”,黑色。●“匏瓜”,葫芦的变种,俗称“瓢葫芦”。古时有甜、苦两种,苦的不能吃,但晾干后,可以用作浮水工具,或剖开制成瓢。“匏”,音páo。●“焉”,哪,怎么。●“系”,挂,结,扣,拴缚。(本节见《论语·阳货》)
【小题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路阻止孔子前往,是因为他鄙视佛肸的为人。
B.孔子是把自己放在和子路平等的位置上来共同探讨讨问题的。
C.孔子认为佛肸“坚而白”,值得信任。
D.孔子认为自己不应该像“匏瓜”,中看不中用。
【小题2】孟子曾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结合上述《论语》选段,谈谈孔孟思想的共同点。(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者名节。以之修身,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乎!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矣。
(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惟:只有
B.所者名节惜:爱惜
C.退四凶小人之朋退:黜退
D.可以矣鉴:借鉴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惟君子则有    同道而相益
A.B.
或投黄河天下治矣
人君者唐遂亡矣
C.D.
三千人一大朋  舜亦不疑皆用之
【小题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其)所贪者,财货也。
B.(故)天下亦大治。
C.(昭宗)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D.以(此)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朋党现象自古就有,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
B.作者认为共同的物质利益或精神追求可以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C.作者认为能够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利益集团,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D.作者认为君主一定要认真对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这个问题。
【小题5】请简要分析在第③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4分)
【小题6】按照儒家的传统观念,“君子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团结别人但是不结党营私。这不仅是朝政清明的标志,也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尺度。而欧阳修则认为应该对朋党加以区别对待。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项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③省刑罚,薄赋敛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小题5】用“/”为文中画线句字断句(3分)
明 日 皆 朝 于 太 庙 之 门 朝 定 令 于 百 吏 近 者 示 之 以 忠 信 远 者 示 之 以 礼 义 行 此 数 年 而 民 归 之 如 流 水
【小题6】论语翻译(每小题2分,共6分)
①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答:
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答:
③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