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共24分)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①(有删节)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②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③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④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⑤,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则幸矣。宗元复白。
【注释】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返回京城后,又写信给柳宗元,要求拜师。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④假而:假如⑤苟亟来以广是道: 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
【小题1】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仆自固无取卜:占卜
B.笑侮,收召后学犯:冒着
C.南越中数州被:覆盖
D.则仆固愿悉陈所得者中:心中
【小题2】下列划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抗颜而为师利乘便,宰割天下
B.至无雪已今其智反不能及
C.若定是非教吾子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致天下之士
D.为不敢也决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的一项是(   )(3分)
A.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B.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4】下列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3分)
A.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小题5】对上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首先说自身条件差,够不上当老师的资格,婉言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当然,这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辞,并不是他拒绝的真正原因。
B.接着,作者从师道衰落的历史谈到目前的情况,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师道之衰,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柳宗元说,已经陈列了中立想看的全部文章,并不是想炫耀,只是想看看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还提到,从中立的来信可知,中立对作者文章的过誉,只是中立特别喜欢的缘故。
D.最后柳宗元提出采取老师之实,不必讲求师之名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
【小题6】翻译:(9分)
(1)(3分)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3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3分)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04 10: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郁离子·术使》)
【小题1】解释加点字(4分)
①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    ②公所树与( )
③相与俟狙公之寝( ) ④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 )
【小题2】下列加点字和“取其积”中“积”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B.公所树与
C.群狙皆畏苦之D.纠合骁健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而为之役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必部分众狙于庭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故不为乡曲所称D.胁以白刃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9分)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3分)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3分)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
(乙)
昔伍子胥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
(节选自《录异记·异水》)
(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
【小题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其远出海门()
(2)昔伍子胥谏吴王()
(3)其子曰()
【小题2】下列句中的“为”与“海涌银为郭”中的“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何遽不福乎?B.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活板
C.不足外人道也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
【小题3】(小题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B.“方其远出海门”和“戒其子日”中的“其”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
C.甲文作者在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时,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来。
D.乙文作者用“怒”形容浙江之潮,目的不仅在于表现浙江之潮的壮观,也借此隐含了伍子胥的愤怒。
【小题5】(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甲)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乙)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醴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丙)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候,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臧获:古代对奴婢的鄙称
B.而文采不后也 表:显露
C.及见贾生之 吊:凭吊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高高举起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不餔其糟歠其醴 侣鱼虾友麋鹿
B.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圣人不凝滞
C.及见贾生吊  二虫又何知
D.又怪屈原彼其材 安能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新沐者必弹B.赭衣,关三木
C.枻而去D.乃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隐忍苟活”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B.屈原“宁赴湘流”的原因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C.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句可以看出司马迁非常仰慕屈原高尚的为人.。
D.司马迁起初不赞成屈原赴死,为他感到可惜,后来读了贾谊的《鹏鸟赋》,了解了屈原的生死观,更为了自己先前的看法找到了依据,反对屈原赴死。
【小题5】(小题5)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离骚(节选)
众皆竞进(1),以贪婪兮。凭(2)不厌乎求索。羌(3)内恕己以量(4)人兮,各兴心(5)而嫉妒。忽驰骛(6)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7)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8)兮,长顑颔(9)亦何伤。掔木根以结茞兮,贯(10)薜荔之落蕊(11)。矫(12)菌桂以纫蕙兮,索(13)胡绳之纚纚(14)。謇吾法夫前修(15)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16)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17)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注释】1.进:追逐权势利禄。2.凭:满,楚方言。3.羌:且。4.量:度量,计较。5.兴心:起坏心,玩弄心计。6.驰骛:狂奔乱跑。7.冉冉:渐渐。8.练要:精要。9.顑颔:憔悴的样子。10.贯:贯穿。11.落蕊:初生的花蕊。12.矫:举,用。13.索:把……编成绳索。14.纚纚:接连不断的样子。15.前修:前代贤人。16.周:合拍。17.彭贤:般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羌内己以量人兮恕:宽恕
B.偭规矩而改错:错误,过失
C.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D.夕秋菊之落英餐:服食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忳郁邑余佗傺兮
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老冉冉其将至兮
D.何方圜之能周兮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固前圣之所厚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步余马于兰皋兮
C.雨雪霏霏
D.夙兴夜寐
【小题4】下列对《离骚》有关内容与艺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这里作者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作者是孤独的,甚至是寂寞的。但他是圣洁的、高贵的,也是傲岸的。
B.“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这四句是说诗人以花草编缀的装饰品象征自己耿介拔俗、清莹高洁的节操品德。
C.《离骚》句式灵活,以六、七言为主,间以五、八言乃至十言,错落有致,形成鲜明的节奏,且在语言上运用了“侘傺”“郁邑”“陆离”“芙蓉”等许多连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
D.作者多次用比喻手法言志,表明了自己至死要坚持节操,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全诗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叙说了自己流放的经历,揭示了感情上的波澜变化。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2)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