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注释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 往
B.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 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小题2】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文言句:( )
A.以其无礼于晋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小题3】下列有关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史,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按鲁史《春秋》顺序编写的,因此又称《左氏春秋》,《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著的,是一部记载战国时各诸侯国一些谋臣策士言论的历史著作。
D.《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最后说到齐威王除弊纳谏:“期年之后”,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为此,各诸侯国“皆朝于齐”。这些内容均与史实相符。
【小题4】翻译句子:
(1)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4 08:0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老  猫
季羡林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我给它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待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
⑧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他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B.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C.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来自身边小动物的爱时常被人们忽略,可作者却深切地感受到了,并把这些小动物当作生命中的朋友、亲人。
D.文章选取了老猫生活的两个片段,重点就老猫临死前的片段议论抒情,作者从老猫对待死亡的方式上悟出人类要有豁达的生命观。
【小题2】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
【小题3】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语言独具一格,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一九四五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多年的动乱总算得以平息。一场漫长的战争让整个中国都被灼伤,而那些被烟熏火燎过的人都需要好好地疗伤、多少人用生命换取了如今的盛世太平,可只有那些活着的人才可以享受这等风流时序。人之出生的年代,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也因为有了如许多的磨砺,我们才会重新审视生命。  
也正是在这一年,梁思成陪林徽因到重庆检查身体,大夫告诉梁思成,林徽因将不久于人世。梁思成听后不胜悲戚,又不忍将实情告之林徽因。他深知徽因是个好强的女子,不肯向命运低头。若她得知自己来日无多,则会更加提前预支时光,消耗生命,整整四年的卧病生涯,让曾经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已不复旧时容颜,但病弱的林徵因却一直怀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哪怕病到形销骨瘦,也依然不肯丢下她挚爱的事业与文字。  
或许是上苍眷顾,在医生诊断之后,还让这位才女在世间存活了十年。十年,这段虽说短暂却也漫长的光阴,让林徽因的人生得以更加充实。事业上,她做出了许多成就;文学上,她多出了很多优秀作品。想来定是事业与文字消减了她的病痛,延续了她的生命。多少次,她让自己坚定地活下去,不是因为贪恋尘世繁华,而是割舍不了心中的梦想。  
林徽因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就如同她喜欢人间四月,喜欢碧绿无暇,喜欢月圆花开。所以以她的性情,不会轻易辜负任何一个春天,亦不会轻易错过任何一个路人。在她的眼中,每一种生物都赋予了情感,每一处山水都深藏了内蕴,每一个过客都该有一段美丽交集,所以她喜欢烟火人间,甘愿为这红尘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许多人爱上林徽因,爱的不仅是她的才情,不只是她的成就,爱的是她优雅的气韵,是她骨子里的坚定,是那种在任何境况下都可以让生命苍翠葱茏的美好。她不容许自己有丝毫的错过,更不允许自己提前凋零。所以林徽因只要病情稍有好转,她便开始奔走,匆匆赶赴那一场春光。  
一九四六年,四十二岁的林徽因在费慰梅陪同下,乘机去昆明拜会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建议清华大学增设建筑系。她住在唐继尧后山祖居一座花园别墅,与张奚若、钱端升、金岳霖等旧友重聚。七月,同西南联大教工由重庆乘机返回北平,为清华大学设计胜因院教师住宅。  
一九五二年,梁思成和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身边的许多亲友都劝她歇息一段时日,找个清净之处养病,可固执的林徽因依旧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同年五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而后的日子更是不能悠闲自在,林徽因应了《新观察》杂志之约,在极短的时间里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我国古建筑的文章。如此成果,让人叹服到无言,或许这世上也只有林徽因可以做到。在她身上,仿佛有无限充沛的力量,所有的人愿意为她折腰。  
细数流年,过往的千灾万难到如今都成了回忆,成为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是走过去了,一切便已从容。  
人生/你是一支曲子,/我是歌唱的;/你是河流,/我是条船,一片小白帆/我是个行旅者的时候/你,田野、山林,蜂峦。∥无论怎样/颠倒密切中牵连着/你和我,/我永从你中间经过;/……/现在我死了,/你,——/我把你再交给他人负担!  
被病痛纠缠多年的林徽因,她的诗并没有显露消极之意。在她的心里,人生是一支曲子,而她却是那个歌唱者。这是个永远歌唱的女子,哪怕有一天她真的离开人世,她的灵魂亦会生生不息。她写诗,是为了让灵魂自由舒展,给乏味枯燥的人生描上色彩,同时也是为了打发寂寥的光阴。  
所以无论在多困难多纷乱的时候,林徽因始终没有停止过她的笔,这种无需诺言的相伴成为一种令人钦佩的默契、也许我们的心时常会寂寞、会荒芜,而文字可以给人无穷无尽的灵思。然而与文字的邂逅也需要缘分,如果有缘,当自珍惜,倘若无缘,不得识字,还可以划火,焚书取暖。
(摘自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有改动)
【小题1】(小题1)林徽因挚爱事业与文字,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小题2)理解文中两处句子的含意。(4分)
(1)她不容许自己有丝毫的错过,更不允许自己提前凋零。(2分)
(2)这是个永远歌唱的女子,哪怕有一天她真的离开人世,她的灵魂亦会生生不息。(2分)
【小题3】(小题3)文章引用林徽因的《人生》一诗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小题4)林徽因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同类题3

(原创)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德格尔的艺术观
艺术是什么?海德格尔指出,他所谓的艺术绝不是柏拉图式的理念,即那种规定一切艺术现象之共同本质的最高概念,它不是时空之外,永恒不变的存在者。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思考是从艺术作品入手的。海德格尔说,从表面上看,作品和一块石头、一把斧头没有什么两样,是一件物或器具,但实际上,作品比一块石头和一把斧头多一点什么,那多一点的什么使作品成了作品。换句话说,艺术作品自身自有其存在的特殊本源。
在此,海德特尔批判了流俗的浪漫艺术观,后者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作者,因为作品显然是作者的产儿。但海德特尔问道:作者又是谁的产儿呢?显然是作品使作者成了作者,是《浮士德》造就了作家歌德。如此看来,作品和作家互为因果,但是什么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呢?海德格尔认为还有一个第三者,即作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之共同本源的“艺术”。而艺术的本源是“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因此,作品的真正作者不是作家而是世界与大地的冲突,是真与非真的冲突,作家只是这一冲突成为作品的中介而已,作家创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在对此冲突的领会中勾勒这一冲突。
海德格尔的“世界”和“大地”这一对概念充满隐喻性,它们主要指“意义化”(世界)和“无意义化”(大地)的对立冲突,以海德格尔之见,艺术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同时了展示了大地,作品描述的存在者既显示(获得意义)又隐匿(失去意义)地出场,艺术作品因此成其所是。
海德格尔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凡·高的一幅画,一双粗糙的农民的鞋子,别的什么也没有。实际上,这幅画描绘了无。”但是,海德格尔又说:“从鞋破损了的、敞开着的黑洞中,可以看出劳动者的艰辛的步履,在鞋的粗壮的坚实性中,投射出她在料峭的风中通过广阔单调田野时步履的凝重与坚韧,鞋上有泥土的湿润与丰厚。当暮色降临时,田间小道的孤寂在鞋底悄悄地滑过。”海德格尔以充满诗意的描述谈到他在凡·高《农鞋》中看到的农妇的世界与大地,以及在这世界与大地之间一双农鞋的“存在”。就此,海德格尔批判了艺术模仿说,后者基于自然实在的态度误以为艺术作品只是逼真地模仿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误以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就是它的全部存在。事实上任何可见之物的存在都在不可见的世界和大地之间。正是由于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并展示了大地,处于其间的存在者才因有意义而显现,因无意义而隐匿。
由于作品存在于世界和大地的冲突中,因此,作品一经产生就呼唤人的保护或保存。离开了人的观赏和阅读,被创作和安顿在作品中的世界和大地的冲突就会消失,作品也就成了纯粹的物。
正是经由作品的创作和保存,真之事件(即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便以艺术的方式发生了,作为创作者和保存者的人也由此介入了世界与大地的冲突,遭遇到既澄明又隐匿出场的万物,从而进入到生存的历史。
摘编自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超越一件器具的部分,即世界与大地的冲突,构成了作品的本质。
B.作品是世界与大地冲突的产物,在作品行成的过程中,并没有作家主观意识的参与。
C.凡·高绘画中的一双农鞋既属于大地,又属于世界:既显现意义,又隐匿意义。
D.作品离不开欣赏者,否则它将丧失它的本质,从而沦为纯粹的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浪漫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本源是作者,而海德格尔认为,作品是作者的本源,是作品造就了作者。
B.柏拉图的“艺术”理念,是一种超越个别艺术现象的最高概念,它是时空之外的,永恒不变的存在者。
C.海德格尔说凡·高画作中一双农鞋的“存在”,意味着它不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样东西,而且还显示意义。
D.因为作品的本源是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因此,逼真地模仿一双农民的鞋子并不是艺术的全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家的真正使命是坚守艺术的本源,深刻领会并如实勾勒出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从而重建人们对存在的记忆。
B.海德格尔批判艺术模仿说,主要原因是他认为艺术不仅要建立一个世界,还要展示大地。
C.海德格尔认为,一切可见之物的存在都在世界与大地之间。所以一旦迷失世界,它们就沦为器具或一件纯粹的物。
D.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读者看护了作品中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另一方面作品使读者进入存在状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歌手》已成为国内顶级的综艺节目,虽然参赛歌手基本以流行金曲和炫技高音为竞争手段,但这就是当今华语流行音乐的主流,因此丝毫无碍于吸引数量可观的大众观众。李健的出现,可以说打破了节目的惯常格局:他善于轻声吟唱,不会面红耳赤地升Key拔音;坚持民谣小调,不会投其所好地选择经典口水。这当然一方面会使自己在投票中面临风险,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出奇制胜。事实正好是后者,听惯了高门大嗓和熟烂旋律的观众被这种温婉细腻和柔美飘忽吸引打动了。形容李健如一股清风一点没错,他在主流音乐、大众舞台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将徘徊在边缘舞台的民谣支流引入其中。
李健承接了大陆民谣浪潮,然而不同于前辈历经沧桑般的回望青春、絮叨记忆,李健大部分时间是任凭岁月流走的,清澈和纯洁永远与他相伴相随。他无意于叙写完整的故事、描绘具体的人物,只在乎抽象的意念和情绪。和汪峰的歌词里总是频繁出现彷徨、失落、孤独等词汇一样,李健的歌里永远吟唱着爱、思念、向往、美好、圣洁、月光、星辰、白云、湖水、童年、年华,无论世界如何变幻、时光怎样残忍,都被融化在他轻雾般的幻境之中。因此他的音乐一定是安静的、超脱的、婉转的,也只有这种反复的抚慰才能安放那些飘忽的情丝。李健具备娴熟的古典音乐基础,信手拈来的华丽乐章和悠扬的编曲伴奏,必然是易于大众接受的优美歌路。所以李健只是民谣传统的自然延续,并非先锋性和开创性的歌者。他的歌是一首首抒情诗,而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都不可能只靠抒情就传诵千年。
《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李健的选曲基本没有跳脱以往的风格,只有一首《陀螺》是批判性反思性的歌曲,却依然被他的嗓音柔化软化,完全失去了原唱者万晓利的困惑感、失望感。但也正因为如此,李健才受到欢迎,综艺娱乐节目的观众期待的是即兴的陶醉和廉价的感动,而非多想一层的深刻。除了登上过春晚的《当你老了》和琼瑶苦情歌《在水一方》,李健在比赛中演唱的其他曲目都不是新歌,也都没有在大众层面真正流行过,哪怕原唱者有足够的名气、足够的金曲。
同时,太久的安静总会失之于平淡,这是李健最大的危险。他的歌永远飘在云端,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乍听时会觉得梦幻清爽,飘得久了就会缺氧头晕。而那时,也正是李健回归自己、回归往昔的时刻。
李健这一次文艺性的胜利是诗意想象的中产阶级和小资的胜利,真正的中产阶级和小资是不会满足于、甚至不屑于关注一档大众综艺娱乐节目推出的歌手的。而且当李健成为大众偶像时,便再也无法适用于小资和文艺青年们彰显独特品味、区别主流审美的本质需求了——我的李健不能是大家的李健,大家的李健不是我的李健。
【小题1】下列关于李健音乐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健的音乐承继了大陆民谣的特点,但他摈弃了前辈历经沧桑般的回望青春、絮叨记忆,任凭岁月流走,清澈和纯洁永远与他相伴相随。
B.李健的音乐只在乎抽象的意念和情绪,不在乎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的具体性,他的歌里永远吟唱着爱、思念、向往、美好、圣洁、月光、湖水、童年等。
C.李健音乐中吟唱的内容不像汪峰的音乐那样频繁出现彷徨、失落、孤独等词汇,无论世界如何变幻、时光怎样残忍,都被融化在他轻雾般的幻境之中。
D.李健的古典音乐基础扎实,他能信手拈来华丽的乐章和悠扬的编曲伴奏,用反复的抚慰表达飘忽的情丝,其音乐显得安静、超脱而婉转。
【小题2】下列对李健在《我是歌手》节目中获得观众认可原因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顺应了当今华语流行音乐的主流,基本以流行金曲和炫技高音为竞争手段,为该节目带来了数量可观的大众观众。
B.坚持选唱民谣小调,表演时轻声吟唱不飙高音,温婉细腻而柔美飘忽,出奇制胜,打破了节目的惯常格局,让观众耳目一新。
C.在音乐处理上,即使是饱含着哲理的作品,李健也把它唱得很柔软,使之既保持原作的情调,又能带给观众即兴的陶醉和感动。
D.李健在比赛中演唱的作品都不是新歌,而是那些名气大的原唱者演唱的含金量高、但都没有在大众层面真正流行过的作品。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健将边缘化的民谣支流引入主流音乐、大众舞台,但他只是民谣传统的自然延续者,并非先锋性和开创性的歌者。
B.李健的音乐有很强的抒情性,这是他突围的利器,但仅凭这样的作品,他不可能在音乐的道路上长久受到观众的追捧。
C.李健最大的危险在于,长久的安静容易让观众产生平淡乏味之感。到那时,李健需重新回归自我、回归往昔。
D.李健的胜利是文艺性的胜利,是中产阶级和小资的胜利。因此,成为大众偶像是李健的荣耀,同时也是他的悲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或许你看到过日出

徐怀中

一位军事学博士,不了解他的人,说他整个儿一个穿军服的陈景润,专业上才力过人,个人生活方而,差不多是一个白丁。陈先生把他全部时间用于“猜想”,此外心无旁鹭。

一天,他五时起床跑步,不知不觉间跑到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公园,叫做妙园,全部陆地覆盖着银杏树,气息特别好。他决定选一个僻静地方,读希伯来语一小时,然后跑步回营房,准时上班。正在练习口语,无意间看到,一个女学生一侧身,很方便地就从公园铁棚栏墙的空隙间挤进来了。女学生像是发现有人在注意她,对他微微一笑,顺着林中小路匆匆去了。女孩穿着小红裙子,两条腿瘦长瘦长,显得步幅很大,书包在胯骨上一磕一碰的。公园要查验门票的,她应当从大门口出入才对,所以他觉得,女学生送过来一个微笑,是希望得到他的谅解。一连三天都是这样,他开始有所警觉了,尽管不是有意为之,你接连几天,在固定的地方,观望十三四岁的一个女学生,给人印象,怕是离犯罪不远了。他换了一个地方,好静下心读外语。可能是生物钟起作用,一到那个时刻,总不由得向栅栏墙那边注视着。女学生照常挤进来,照常是那样微笑着,消失在银杏树林里。

从此,他每天跑步有了目的地,一早赶到妙园,像是赶到海滨观日出,热切地等待着粉团团的一张笑脸儿出现在公园栅栏墙外面,如同等待着水漉漉的一轮朝日浮出海面。

那年,他作为交换学者,进入了法国圣希尔军事学院。他总是远隔重洋遥望着故土遥望着那片银杏林,遥望着妙园的栅栏墙。从法国回来,他照旧每天起早到妙因去读外语,一连多少天过去了,冬去春来,再没有能看到女学生。

事情过去很久了,博士才开始向我们解密。女孩子那笑容并无特别之处,莫知其然而然,自觉不自觉地绽露出那么一抹笑意,极淡薄极淡薄的。他很难用简单几句话说明,这极淡薄极淡薄的微笑,为什么竟会引起他内心极深切极深切的呼应。他凭直觉知道,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怕很难得从另外一张面孔上发现这样的笑容了。

他特别讲到了,启程去法国的前一天,他一定要看到女孩子,做一次不经告别的告别。天不作美,他是冒着狂风暴雨赶到妙图的,心里并不抱希望,这样的天气,女学生肯定不会出门的。他照旧守候在栅栏墙那边,不想女孩子在公园大门口出现了,一件透明雨衣紧紧在身上,正迎着风雨往前去。一棵刺槐被暴风刮倒,树枝挂住她的雨衣,怎么拉让也扯不脱,她干脆把雨衣留在树枝上走了。洁白的麻纱连衣裙,水淋淋地裹着腿,她简直迈不开步。博士这才恍然大悟,难怪在栅栏那边等不到她,即使不穿雨衣,以她现在的身高和体型,钻栅栏进来也已经是根本不可能的了。博士下部队搞调查,有一段时间没有到妙园来了,女学生该是高中毕业了吧?他回想着女孩子两条腿瘦长瘦长,疯长到这样一个高身条儿大姑娘,原本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间隔时间并不长,给他的感觉,她生理上的这种历史性变化,是骤然之间完成的。他本来很难认得出她的了,又所以一眼认出了她,是因为那一张粉团团的脸儿上,依然绽露着婴儿般的微笑,尽管大雨浇着她。

他耐心地对我们讲解说,站在银杏树下,你会感受到暖融融的一脉和煦温润的气息。银各树有活化石之称,科学家们考察这种孑遗植物。居然可以测知,当初在我们这个星球上,银各树分布最为广阔,生长也极茂盛。可见树木保藏着生物信息传接延续的某种图像,否别人们无法追溯到地质历史的古远时期,无法破解银杏树生长奥秘。植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博士永远不会淡忘, 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妙园迎接日出。回想那一张笑脸儿水漉漉地浮出海面,便足以滋润他的一生一世。

由于偶然的机会,我们单位一个家属认识了那位女士,并且建立了亲密友谊。女士回忆说,还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经过妙园,好像有人在注意她,她很不好意思,因为没有买门票,是栅栏墙钻过去的。回头看看,又看不到人。从那天起,每次经过妙园,总感觉银杏树林里有人在现望看她,久而久之,也就不大在意了,可是过种有形无形的感

觉始终存在的。她清楚地记得,那年高中毕业考试。她冒雨赶到学校去,雨衣被槐树枝挂住了,手扎得生疼生疼,怎么也摘不开。她不知怎么突然意识到,银杏树林里一双眼睛正远远注视着她。女孩子家,发现有人注意自己,不知怎么好,丢下两衣不要了。女士自我

解嘲说,当时下着瓢泼大雨,四处迷迷蒙蒙,大风要把银杏树卷跑了,树林里还会有什么人呢,只不过是她自己莫名其妙的一种直觉罢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人不正来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采用对比的手法交代了博士的个性特点,为下文写博士在妙园日复一日地观看女学生埋下了伏笔。
B.银杏是这篇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物象,作者在文中反复介绍,一方面突出了银杏古老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衬托姑娘的微笑。
C.小说介绍了博士到法国去后,也不忘“遥望着那片银杏林”,一方面突出了姑娘笑容的美丽,也表达了博士对姑娘的痴情。
D.小说以小姑娘的成长,成熟为线索,将文章零教的片段串联起来,突出表现了人只要心中拥有“日出”,便不会轻易改变或放弃。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作用。
【小题3】小说结尾续写姑娘长大后回忆与博士相造的情节,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