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灵公不君 》 
(《左传》)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小题1】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患之,使锄(chú)麑(ní)之   贼:刺杀
B.宣子谏,公患之。  骤:急骤,强烈的意思。
C.谏而不,则莫之继也。  入:纳,指被接纳。
D.秋九月,晋候赵盾酒…… 饮:给……喝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谏而不入,莫之继也。君能有终,社稷之固也
B.明搏杀之。坐假寐。
C.使妇载过朝。遂扶下。
D.右提弥明知之自诒伊戚,我之谓矣。
【小题3】下列内容可以反映赵盾是“古之良大夫”项是(  )
(1)盛服将朝  (2)宣子骤谏 (3)见灵辄饿,问其病 
(4)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A、(1)(2)(3) B(2)(3)(4) C、(1)(2)(3)(4) D(1)(2)(4)
【小题4】翻译下列各句(10分)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4分)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3分)
(3)食之,舍其半。(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05 12:17: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许:左右
B.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适:到,往
C.而地得因人以显因:依靠
D.山川之胜胜:优美的景色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能表现“道路难行”和“洞内景观奇特”的一组是(  )
A.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其地石杂以土
B.出则豁然平旷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
C.有大石覆压当道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D.二石柱屹立其口其中一石,乳而下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一行从夷陵州府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然后登山,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偏僻之地的三游洞真面目。
B.在描写三游洞景观时,作者描写了洞内各种声音带来的听觉感受,有扣击时 “如钟”“如磬”“逄逄然”的悦耳之声,有“与二三子浩歌其间”轰然之声,又有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宛如空谷足音,将三游洞衬托得深邃幽静。
C.作者由白居易等三位唐人共游此洞,想到其后到此游历的欧阳永叔和黄鲁直,继而联想到自身的“幸”与“不幸”,进一步推想陈公的“幸”与“不幸”,从抒发游历感想进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辨。
D.作者虽然写自己像虫鸟一样安适,但又通过抒写对僻陋处的山川胜景无人欣赏的感慨,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怀才未显之憾。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4分)
   
(2)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净因院画记

苏轼

①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②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②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③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③,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文同,字与可,当时著名画家,作者表兄。②厌:满足。③方丈: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
【小题1】苏轼,字 ,高中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小题2】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
【小题3】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
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曰:“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农者,天下之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选自欧阳修《原弊》)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B.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  畜:蓄养
C.农者,天下之也 本:根本
D.一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 岁: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后人哀之不鉴之
C.古之国者未尝敢忽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D.古为政者  佯狂不知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B.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的手法,给他描绘出了“仁政”之后百姓安居富裕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
C.欧阳修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D.欧阳修指出父母官懂得致力于农业生产而不懂得节约费用来爱护农民,这其实也是没有弄清楚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的表现。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为 政 者 上 下 相 移 用 以 济 下 之 用 力 者 甚 勤 上 之 用 物 者 有 节 民 无 遗 力 国 不 过 费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