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曰:“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农者,天下之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选自欧阳修《原弊》)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B.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  畜:蓄养
C.农者,天下之也 本:根本
D.一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 岁: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后人哀之不鉴之
C.古之国者未尝敢忽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D.古为政者  佯狂不知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B.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的手法,给他描绘出了“仁政”之后百姓安居富裕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
C.欧阳修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D.欧阳修指出父母官懂得致力于农业生产而不懂得节约费用来爱护农民,这其实也是没有弄清楚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的表现。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为 政 者 上 下 相 移 用 以 济 下 之 用 力 者 甚 勤 上 之 用 物 者 有 节 民 无 遗 力 国 不 过 费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4 02:08: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5分)
福州州学经史阁记 朱熹
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振,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绍熙四年,今教授临邛常君滩孙始至,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然后谨其出入之防,严其课试之法,朝夕其间,训诱不倦。于是学者竞,始知常君之为吾师。而常君之视诸生,亦闵闵焉,惟恐其不能自勉以进于学也。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则又为之益置书史,合旧为若干卷,度故御书阁之后,更为重屋以藏之。而以书来,请记其事,且致其诸生之意,曰:“愿有以教之也。”
予惟古之学者无他,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而已。夫其所明之德,所止之善,岂有待于外求哉?识其在我,而敬以存之,其亦可也。其所以必曰读书云者,则以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身事亲齐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之道,与凡圣贤之言行,古今之得失,礼乐之名数,下而至于食货之源流,兵刑之法制,是亦莫非吾之度内。有不可得而精粗者,若非考诸载籍之文,沉潜参伍,以求其故,则亦无以明夫明德体用之全,而止其至善精微之极也。
然自圣学不传,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惟书之读,则其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禄利而已。是以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论议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乎古人。然非书之罪也。读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无以为之地也。今观常君之为教,既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而后为之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则亦庶乎本末之有序矣。予虽有言,又何以于此哉。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本文选自《才子的散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学者竞,始知常君之为吾师。劝:劝告,劝说。
B.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乎古人。逮:逮捕、捕捉。
C.以钓声名、禄利而已。干:追求,求取。
D.予虽有言,又何以于此哉。加:追加,加倍。
【小题2】以下四组选项中,全都符合朱熹“学之有本”的治学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   ②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   ③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④记诵训诂文词   ⑤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   ⑥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州州学的学风,本是东南一带最为浓郁的。但近年来,因为教育培养不得法,不知本末,导致风俗衰弱,读书人也无法振作,德高年长的人对此忧心忡忡。
B.朱熹认为,彰明品德,自成新民,并力求做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是治学的根本。“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学习也就变成了追求名誉、禄利的工具而已。
C.常滩孙来到福州,先开示以古人的教学之意,然后为学生“宁其居”、“严其防”、“严其法”,并为他们储书建阁,等等举措,符合朱熹“本末有序”的观点。
D.朱熹的观点有些未免失于偏颇。比如,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朱熹却认为天下的书越多,道理就越昏昧不清,这是书的罪过。这一观点就值得批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3分)
(2)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丛翠亭记

欧阳修

九州皆有名山以为镇,而洛阳天下中,周营,汉都,自古常以王者制度临四方,宜其山川之势雄深伟丽,以壮万邦之所瞻。由都城而南以东,山之近者阙塞、万安、轘辕、缑氏以连嵩室,首尾盘屈逾百里。从城中因高以望之,众山逶迤,或见或否,惟嵩最远而最独出,其崭岩耸秀,拔立诸峰上,而不可掩蔽。盖其名在祀典,与四岳具备,天子巡狩望祭,其秩甚尊,则其高大殊杰当然。

城中可望而见者,若巡检署之居洛北者为尤高。巡检使,内殿崇班李君,始入其署,即相其西南隅而增筑之,治亭于上。敞其南北向以望焉,见山之连者、峰者、岫者,络绎联亘,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匜然止,来而向,去而背,倾崖怪壑,若奔若蹲,若斗若倚,世所传嵩阳三十六峰者,皆可以坐而数之。因取其苍翠丛列之状,遂以“丛翠”名其亭。

亭成,李君与宾客以酒食登而落之,其古所谓居高明而远眺望者欤!既而欲记其始造之岁月,因求修辞而刻之云。

(选自《古文辞类篡·卷五十五》)

注释:①雄深:宏大幽深。②阙塞,万安、嬛辕(huán yuán)、缑氏:均为山名。③盘屈:盘曲。④逶迤(wěi 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⑤耸秀:高耸秀丽。⑥巡检使、内殿崇班:官名。⑦联豆:连接不断。⑧匜(yì):是中国先泰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⑨修辞:作文。
【小题1】作者认为窝山“高大殊杰当然”的原因是______。(用原文的话回答)
【小题2】对“城中可以望而见者,若巡检署之居洛北者为尤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城中可以瞭望而见的地方,把巡检署建在洛阳北面是最为高妙.
B.城中可以歌望而见的地方,把巡检署建在洛阳北面为了更加高大。
C.城中可以意望而见的,好像建在洛阳北面的巡检署是特别高的地方.
D.城中可以瞭望而见的,好像建在洛阳北面的巡检署尤其高大。
【小题3】根据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命名“丛翠亭”的缘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
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李渔《闲情偶记·卷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种供奉  供奉:享受
B.终是笋之剩义 剩义:次品
C.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大凡:总褚
D.益人者不尽可口     益:使……受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鲜即甘之所从出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B.何足比肩   其间旦暮闻何物?
C.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莫过于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比较,认为蔬菜在鲜美上要超过肉类,而生长在山林中的笋是天下所有蔬菜中最美味的,是肥羊乳猪等无法比姒的。
B.作者提到笋的食用方法,认为最好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即可,也可和肥猪肉一起煮,用醋和酒作调料,这种合煮合吃的方式也很美味。
C.作者认为真正高明的厨师,他会留着煮笋的汤,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味道会更鲜 美,但人们又往往不知道是笋的鲜味。
D.本文运用了对比、类比、引用等多种手法,既有情趣,又见理性,充分展示了笋的美味特点,提到笋的食用方法时也蕴含很多哲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2)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小题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