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结尾中列举出三类人的“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句子是(任答一类人即可)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两个句子是“______ , 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写故国宫殿物是人非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情景默写 更新时间:2019-03-03 01:1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进舟赋》序

何景明

①予使于滇,行将万里,所越皆重山复岭,以舆以马,颠顿驰跋,而不任其劳。至永宁,乃谋舟以归,庶代陆走之勤。

②时霜降石出,江狭水迅,机发矢激,其势不得少留,甚惧之。有老篙师,进舟意颇闲,自招于前,一人柁于后。柁者左右缓急不敢自任,视诸老篙师,老篙师者额之指之目之,而左而右而缓而急,无不应者。其舟之欹正疾徐,皆与水势宜,不为岸防,不与石斗。予甚安焉。

③问曰:“尔之为舟,将有道乎?”老篙师执篙进曰:“有,敢请言之。夫待用者器也,器不良则不称用。用之者,吾之手足耳目口也,少怠即不能用。手足耳目口役于心者也,心不专则手足耳目口不为用。招与柁,吾之器也;左右、缓急、欹正、疾徐,吾之用也。故吾先良吾器,以利吾用,手足耳目口不敢少怠,心不敢少他,然后从容乎安流,荡激于奔涌洄洑之中而无虞也。然吾又能察水性与势,故夫川汇、潭渊、浅涡、暗滩、隐石者,吾远而认之,能得于十数里之外,是以预为之备,而不至损吾舟。他水工常恶迟取速,截长邀短,故多败者。吾惟顺其水道而无所枉,虽迟而得免败焉。吾之道如此已矣。”

④予谓舟御类艺也,人之于世顾艺之不若哉?因序其言,为赋以自励。

【小题1】第①段写“陆走之勤”的用意是
【小题2】第②段描写作者从“甚惧”到“甚安”的心理变化,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出江流湍急,水道凶险
B.为阐述进舟之道作铺垫
C.体现江中行舟的艰难
D.衬托老篙师御舟技艺高超
【小题3】概述老篙师的御舟之道。
【小题4】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未运用的一种是( )。
A.叙议结合
B.欲扬先抑
C.正反对比
D.侧面衬托
【小题5】从全文内容看,御舟之道与□□之道及□□之道是相通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逢原书
王安石
某顿首逢原足下:比得足下于客食中,窘窘相造谢,不能取一日之闲,以与足下极所欲语者,而舟即东矣。
间阅足下之诗,窃有疑焉,不敢不以告。足下诗有叹苍生泪垂之说。夫君子之于学也,固有志于天下矣。然先吾身而后吾人,吾身治矣,而人之治不治,系吾得志与否耳。身犹属于命,天下之治,其可以不属于命乎?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又曰:“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命也。”孔子之说如此,而或以为君子之学,汲汲①以忧世者,惑也!惑于此而进退之行不得于孔子者有之矣,故有孔不暇暖席之说。
吾独以圣人之心,未始有忧。有难予者曰:“然则圣人忘天下矣?”曰:“是不忘天下也!”《否》之象曰:“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不可荣以禄者,知命也。吾虽不忘天下,而命不可必合,忧之其能合乎?《易》曰“遁世无闷”“乐天知命”是也。《诗》三百,如《柏舟》《北门》之类,有忧也。然仕于其时,而不得其志,不得以不忧也。仕不在于天下国家,与夫不仕者,未始有忧,《君子阳阳》《考槃》之类是也。借有忧者,不能夺圣人不忧之说。
孟子曰:“伊尹视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可谓忧天下也。然汤聘之,犹嚣嚣然曰:“我处畎田之间,以乐尧、舜之道。岂如彼所谓忧天下者,仆仆自枉而幸售其道哉?”又论禹、稷、颜回同道。曰:“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救之,则惑也。”今穷于下,而曰“我忧天下”,至于恸哭者,无乃近救乡邻之事乎?孔子所以极其说于知命不忧者,欲人知治乱有命,而进不可以苟,则先王之道得伸也。世有能谕知命之说,而不能重进退者有矣,由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也。
始得足下文,特爱足下之才耳。既而见足下衣刓屦缺;坐而语,未尝及己之穷;退而询,足下终岁食不荤,不以丝忽妄售于人。世之自立如足下者有几?吾以谓知及之,仁又能守之,故以某之所学报足下。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改动)
注:①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
②遁世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恼。
③嚣嚣:自得而没有什么欲求的样子。
④衣刓屦缺:衣服鞋子磨损残缺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得足下于客食中  比:近来
B.有难予者曰 难:责难
C.不能夺圣人不忧之说 夺:改变
D.特爱足下之才耳   特:特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道之将行也欤 雪九庙之耻
B.故以某之所学报足下  以其无礼于晋
C.忧之其能合乎 其疾病而死
D.被发缨冠而救之 缇骑按剑而前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间阅足下之诗,窃有疑焉,不敢不以告。
⑵伊尹视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
⑶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信的缘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不存,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常在于险远
A.死生亦B.鱼虾而友麋鹿
C.顺流而D.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孰能讥之乎?②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①凌万顷茫然。②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C.①尽吾志也不能至者。②倚歌和之。
D.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②亦足畅叙幽情。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A.以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今安在哉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选自《春洒堂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衣湿袖单,影乃瘦益: 更加
B.老人入坐延:邀请
C.以污贿不罢饬:规矩
D.辄屈膝叩首款迎:应对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芋老人“知道”的一组是(3分)(  )
① 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② 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  ④ 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⑤ 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⑥ 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慈水祝渡的芋老人夫妇生活清苦,心地善良。他们曾热情款待屋檐下避雨的书生,书生饱食之后表示日后一定不会忘记芋老人夫妇的恩情。
B.当年贫寒的书生贵为相国后,却无法品味出当年芋的味道。于是派人寻找曾为他煮芋的夫妇,但芋老人煮的芋仍未让他感觉到昔日的甘甜。
C.作者通过芋老人由食芋者前后食芋的不同感受联想并列举一系列所见所闻之事,谆谆告诫人们:无论取得怎样的功名,都不要改变自己从前质朴的心灵。
D.文末提出疑问,表面上是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实际是对“野老鄙夫”的赞扬,对“缙绅士大夫”的讽刺,可谓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5分)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灵岩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吴王井二:一圆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间挈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砚池,早岁不竭。或曰即玩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景。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珮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瞠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②,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繶缃钩③,宛然石髬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④。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即此石也。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搜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⑤,仲父⑥云无害霸;蜀宫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竟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⑦之藏,潮无鸱夷⑧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取材于《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银床素绠:指井栏与井绳。②小奚:即“小奚儿”,小童儿。③碧繶缃钩:青色鞋缘和浅黄色鞋扣。④歙溪:地名,所产石砚石质优良。⑤齐国有不嫁之姊妹:指齐桓公好色。⑥仲父:即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⑦湛卢:宝剑名。这里指越王献给吴王的宝剑。⑧鸱夷:皮革制成的鸱囊。这里指伍子胥进谏被吴王所杀,裹在鸱囊扔进江中一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腻无驳蚀 驳蚀:因风化而受损害
B.亦区内绝景 绝:绝妙
C.吴王所以囚范蠡也 所以:……的原因
D.刘禅竟为俘虏 竟:最终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一圆井,日池     吴官美人种香处
B.出没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   色之人甚矣哉
C.受具戒乎 望之在山足
D.宛石髬中 在今搜伐殆尽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有一砚池,干旱之年也不枯竭
B.僧瞠目不知所谓
山僧瞪着眼睛不知该往哪里去
C.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
即使是个铁石心肠的人,能不魂飞心死吗
D.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
幽居之士和隐逸高人,仍然为寂寞美人的足迹而伤心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灵岩,别名砚石山,因其出产著名砚石而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幸西施而在这里修建了著名的宫殿——馆娃宫。
B.灵岩半山腰有两口井,因其形状不同而以“日池”“月池”命名,水井周围的石头光亮如镜,泉水四季常清,晶莹透澈。
C.作者从西施洞出发,然后经过囚禁范蠡的石室,又来到东西画船湖,沿笔直的十里采香径前行下山,一路可谓风景如画。
D.作者记述游览灵岩山的过程,借凭吊古迹,感叹世事沧桑,并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常人“女色误国”的思想,颇有新意。
【小题5】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
②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
【小题6】第二段写景富于变化,充满情趣。请结合本段内容,仿照句③的形式,将内容补充完整 。
①太湖诸山,    ;②响屧松林,    ;③西施履迹,碧繶缃钩画石髬。
【小题7】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亡国之罪,岂独在色”?请结合文章加以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