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随州李君墓表
曾国藩
道光二十六年某月,随州李君年八十四,考终于里第。其兄之子户部主事树人,闻赴京师,将去官持丧。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且泣曰:“叔父葬有日,既埋石幽宫,维墓道当别立碣,将揭其行义以视来者,敬以属先生。”则为余缕述一一,甚详。
树人事予甚敬,又以礼请,余其可辞?惟君受性(犹赋性、生性)刚介,于事无所不敢。凡所力任,必自于公;或私于己,毫毛不以措意。人所愈惮,当之愈勇。嘉庆初,川楚教匪蜂起,汉沔荆襄蹂躏殆遍。随州之西有澴潭者,巨镇也。贼将大掠而窟之。君戒镇家出一人,负薪一束,执长竿笼一炬,临水雁列。竟夕焚薪,火光亘六七里,贼不敢渡,随以不陷。近村有田,久没于水,吏责赋于比邻,民绝苦之。君遍哀诸司,乞蠲无田之赋,以得请。其他施于乡者称是。是故邑有举也,非其倡不兴;里有争也,非其解不息。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其疾皆奔视;其没也,哭之皆哀云。
李氏世居随州,家微也。君少与其兄某发愤力学,自度终无以大其门,乃去为贾,累致千金,一以资兄宦学,不问。久之,乃为兄纳金县官,得为丞,稍迁至云南嵩明州知州。而君亦以武学生入资为都司。于是诸子翩翩,文学仕进,寖昌大矣。
君讳某,字某,曾祖某,祖某,皆不仕。考某,以嵩明君贵,诰封奉直大夫。子二人,长某,以嵩明君得子迟,与为嗣,后遂不还。次某,孙某某。自嵩明君之殁二十年,君抚诸孤,恩勤备至。树人之官京师,君一资之,如其兄。其视兄子不知其非己子,其视己子不知其非兄之子也。
呜呼!自众人论之,彼施于乡者博矣;自知道者观之,独其施于家者,不可能耳。不可能也,则亦不可也。
(选自《曾国藩全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得请 竟:竟然
B.得为丞 除:授官
C.如其兄 资:资助
D.则亦不可也    朽:磨灭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表:文体名,刻于墓碑,用以表述死者生前行谊(品行道义)的文章;一称墓碑。
B.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期功之丧”,指比较疏远的亲戚去世了。
C.考终:“考终命”之省略语,语出《尚书》,是古代“五福”之一,即尽享天年,长寿而亡。
D.诰封: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既埋石幽宫,维墓道当别立碣,将揭其行义以视来者,敬以属先生。
⑵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其没也,哭之皆哀云。
【小题4】根据第二段,概括李君“受性刚介,于事无所不敢”的具体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1 06:1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伤。伤则主人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其猛也,未忍杀,姑置之。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信信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东,且数十式,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通。主人疑狗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间里间;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圈研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廊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展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成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之不举,斯固无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窜名:冒领空名。③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石勒侄,残暴至极。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伤则主人诣谢罪   躬:鞠躬致歉
B.惊而其故  诘:询问
C.之则狗也  烛:用蜡烛照
D.苟其职之不 举:称职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柳枝横扫之 然其猛也
B.往往为伤  斯固无用矣
C.过冉氏门东 贪牛之快不顾车之破
D.主人疑狗不吠也   若惟恐人闻其声息者
【小题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既归,(乃)念此良狗也。
B.冉氏之邻至,(崔述)问其狗
C.忽厩马夜惊,(则)以为贼至
D.闻(己)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
C.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
D.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
【小题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2)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
【小题6】(1)《冉氏烹狗记》借“狗”来喻人,请结合原文说说这类人有哪些特点。
(2)根据所给的素材,说说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古代社会中的君子为人处世与之不同。例如《论语·乡党》这样描述孔子:“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注)①恂恂:温和恭顺。②便便:辩,善于辞令。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米海岳砚山

米海岳砚山,余获见于清吟堂高氏。径约八寸,高半之。为峰六。右第一峰曰玉笋,突然耸峙,上有洞穴,微类笋形。玉笋之下为方坛,下隘上广,方平如砥,如可坐而游者。一小峰附其下,势若拱揖。中一峰,高四寸有奇,如卷旗,如张伞,曰华盖。稍下为月岩,圆窦相通,非人力可及也。其左之第一峰,连陂陀而起,如人伛偻;第二峰则巃嵷离立,高不及三寸,而有数十仞之势;第三峰与华盖相连,岗阜朴野,是名翠峦。龙池出其下,幽深无际,疑有潜鳞,《辍耕录》谓:“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少许,逾旬不竭也。”下洞在方坛之趾,上洞据华盖之麓。元章云:“下洞三折可通上洞。”试滴以水,果曲折流出。疑其中有“避秦世界”,尤令人神往矣。其色深黑,光莹如玉,千波万皱。望之,或有草树蓬勃,则襄阳所谓不假雕琢浑然天成者也。余骤见之,为不寐一夕。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动。”以志余过。又以叹南朝半壁江山今日何有,而独存此一片石也。

(选自清·陆煊《梅谷偶笔》)

〔注〕①米海岳:文中的米海岳、元章、襄阳均是宋代画家米芾。②巃嵷(lóngsǒng):山势险峻的样子。③潜鳞:指鱼。
【小题1】文中画线句介绍砚山“华盖”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
【小题2】对文中引用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引用《辍耕录》的话说明下雨后“龙池”里积存的水不易干
B.引用米芾的话说明“下洞”曲径通幽的特点
C.“避秦世界”之语形象说明“翠峦”峰有如世外桃源般景象
D.引用老子的话从侧面说明了砚山浑然天成的特点
【小题3】文中“以志余过”的“过”是指___。
【小题4】为何文题不叫“米海岳山砚”,却取题为“米海岳砚山”?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评析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苞禁酒之议

①方望溪奏请严禁烧酒一疏,尹博陵叹为一代名言,孙合河相国力驳其议,并陈烧酒之益,断不可禁。愚谓事有理所不可行而情不能已、法所必当禁而势不能除者,此类是也。

②酒之为物,有益有损,自古已然,烧酒则兴于近代,其始因边疆士卒借以御寒,北五省烧造尤甚,靡费五谷,历奉明禁,本重谷裕食之美意。望溪欲悉行严禁,民间不得复烧涓滴。窃恐小民无知,好饮者比户皆然,售买极易,逐末之徒,趋利忘害,甘犯禁网,将愈启富民之私造,而滋吏胥之为奸,而终不能绝也。即使严刑峻法,连坐乡邻,而小民之日饮者,不能因此俱行戒止,势必群饮黄酒,其为数必十倍于烧酒。日费十文者,将费百文不止,于百姓日用生计大有所损。且用黄酒者日增,价值亦腾,制造益众,耗费谷米亦十数倍于高粱、柿、枣,其耗五谷也更甚于烧酒。然则欲禁烧酒,必先禁民饮乃可行,能乎否乎?语云:兴一利必有一害。予谓除一害必增数害,积重难返之势,惟有因任自然,去其太甚而已。他如私盐私参,禁之何尝不严,而究不能止,矧日用常行之酒也耶?

③噫!治国治民之道,固难与一二书生言也。昔韦处厚议盐法: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望溪殆未之晓耶。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

(注)①方苞,字望溪,清代文学家。②韦处厚,唐文宗时宰相。

【小题1】根据文意,禁止烧酒的原本意图是_____。
【小题2】作者认为严禁烧酒会带来以下后果:
【小题3】文章认为,要想禁止烧酒必须具备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___(用原文词句回答)。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道理、法律上说,烧酒是应该禁止的。
B.烧酒古已有之,因为“有益有损”,所以是否应该严禁,历来都存在争议。
C.“严禁烧酒”的措施不可行的原因是黄酒没有同时被禁止。
D.前人对私盐的禁止措施是成功的,禁止烧酒应该借鉴禁止私盐的经验。
【小题5】关于是否禁止烧酒的问题,文中提到了三种观点,请分别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余与子颖别二十余年矣。忆昔与子颖游,子颖未及弱冠,余虽有一日之长,而与为嬉戏,异乎世俗之所谓师弟子者。然其情乃益深,而义顾弥笃。虽子颖上有两兄,皆从余受学。子颖,奇男子也。其胸中浩浩焉,常有担荷一世之心,文辞章句非其所措意,而其为诗、古文乃能高出昔贤之上。后数年,子颖偶以七言诗一轴示余,余置之座侧。友人姚君姬传过余邸舍,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姬传以文章名一世,而其爱慕子颖者如此。子颖之父、祖皆为达官,然不为子孙留遗计,而子颖少时衣食不足。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余别子颖闭门里居,忽忽十余年,则闻子颖已举于乡,出巴蜀之属邑。其自秦入蜀,道途览古之篇,尤为深入唐人之室。子颖在蜀值军兴,领兵八千人,出使云南永昌,逾美诺之岩,往来阻险师旅数千里之地。自重庆移守泰安,又值邻郡贼起,子颖早诣大府为设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射杀贼首一人,定其余孽。然其忧深家国,心为瘁、发为白矣。尝思退而稍息其劳,而辄为上官所留,欲归不得。呜呼!子颖昔日之穷,非子颖之能穷也;今日之为郡守,非子颖之能为郡守也。其出入师旅,屡经锋镝之危,非子颖之能行乎患难也;则今日之欲归,非子颖之能自为归也。然则,子颖之于为官,去,可也;留,可也。去而混迹渔樵之侣,留而为宇内建不世之勋,无不可也。若夫文章之事无穷也。子颖其于簿书丛集,稍求顷刻之暇,出其才力以与古之风人学士相追逐,此则子颖之所能自为者也。

(选自清代刘大槐《朱子颖诗集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B.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C.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D.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宰”本义是充当家奴的罪人。能在屋里劳作的一般都有较专业的技术,由此引申出主管、主持等义,此处即为此义。
C.大府,官名。《周礼》谓天官所属有大府,为掌府藏会计之官之长。后泛指上级官府。明清时亦称总督、巡抚为“大府”。
D.风人,指古代采集民歌风俗等以观民风的官员,又指诗人。文中“古之风人学士”的中“风人”应指前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子颖小的时候衣食不丰足,他同两个哥哥一起跟从“我”学习,“我”同朱子颖嬉笑玩乐,感情非常深厚,情义越来越深切。
B.姚鼐先生曾在探望“我”时,看到了朱子颖的一卷七言诗,姚先生凭文章名重当世,也非常喜爱倾慕朱子颖的诗文。
C.朱子颖从秦地进入蜀地任职,写下的游览古迹的诗篇直追唐人诗篇的风范,流露出为国担忧、为民劳累的深情。
D.朱子颖曾想退隐田园,想归隐却难以实现,作者表示同情,为他的诗文集作序,鼓励他拿出他的才智继续进行创作。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
(2)去而混迹渔樵之侣,留而为宇内建不世之勋,无不可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句,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小题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E. 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
【小题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