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去宥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已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於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於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学书于沈尹华,昭嫠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佐制者,为昭嫠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不得进,令昭嫠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 [:学&科&网]
[注]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谢,人也细:仔细
B.将於说奋:用力,尽力
C.以为奸人路除:清除,打通
D.不见人殊:极,根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因藏怒待之其无礼于晋
B.文学士不得进吾得兄事
C.人皆在善莫大
D.皆甚有所宥邪皆出于此乎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比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说谢子只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是来取悦秦惠王的。
B.那个中谢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这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嫠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闭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4分)
(2)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3分)
(3)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25 10:59: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谖客孟尝君

《国策》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返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属孟尝君 属:同“嘱”,请托
B.揭其剑    揭:高举
C.愦于忧    愦:竭尽、缺乏
D.被于先王之祟 祟:灾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有意欲为收责薛乎 激义而死焉者也
B.左右君贱之也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
C.驱而薛  臣闻求木长者
D.衣冠见之 项王按剑跽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谖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作者通过他对收债于薛这一具体事件的见解和处理,来表现他的足智多谋和对复杂政治关系的洞察力。
B.收债于薛这一事件,由冯谖签署受命、矫命焚券、买义复命以及由此所显示的政治效果几个环节组接贯穿起来,环环相扣,曲折缜密。
C.冯谖敢于矫命焚券,正由于他看到了收买民心对于巩固孟尝君统治地位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孟尝君一心爱民、不求珍宝财物的可贵品质。
D.作者表现冯谖的才能识见,并不是单刀直入,而是采取欲扬先抑、欲露先隐的曲折的手段,不到事件临头,不显其真本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取材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的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怪罪
B.晋祀者     主:主持、掌管
C.以志吾过,且善人   旌:表彰
D.下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置土石
B.绵上为之田    若舍郑为东道主
C.且出怨言,不食食 吾还也
D.二三子以为已力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小题3】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交流之后,一直隐居到去世。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小题4】将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悯獐
(清)侯方域
客有侯子以獐献者。侯子曰:“獐可驯乎?” 客曰:“夫至德之世,兽可同群而游,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侯子曰:“然。” 营室而授獐焉。王仲凫闻之,曰:“子之不善于獐也矣,曷以授余?” 侯子曰:“子之庭有二物焉,其大者类西旅氏之獒,而小而骏者韩子卢之裔也,是皆有欲于獐,奈何?” 仲凫笑曰:“子非特不善于獐也,又且不知吾二犬。吾将导獐而见之二氏,侵假而共牢以为食,侵假而共寝以为处,侵假而相与为友,而日以益善,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 侯子曰:“虽然,子曷使童子守之,而犹授獐以索?”仲凫默然不应。
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童子矣。视二氏之貌,且翦翦焉适矣。” 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吾索矣。视二犬之情,且煦煦然亲矣;虽然,獐犹有间焉。” 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獐无间矣,与二犬者为一矣。” 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寝也噬之,獐竟以死。
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侯子曰:“子固未知之耶?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适者,所以吾童子也,既而煦煦焉若亲者,所以饵去其索,而恐或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无间者,乃所以饵夫獐也。撤其防,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无所用其力,而南宫万之所以毙也,何况于獐哉?仲凫大怒,抽戈以逐二犬。侯子曰:“无庸也,夫世之相与为友,日以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或曰:“是獐也,狷中而狭外,类于人恒有所不可者,即无二犬,亦将有灾焉。”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① 西旅氏:古代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獒:猛犬。② 韩子卢:猎犬名。裔:后代。③ 侵假:逐渐。④ 翁翁:和睦的样子。  ⑤ 煦煦:和悦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侯子以獐献者过:拜访
B.子之不善于獐也矣审:审察
C.吾吾索矣废:去除
D.所以童子也饵:迷惑
【小题2】(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侯子对凶犬害獐有所警惕的一组是
①獐可驯乎   ②是皆有欲于獐,奈何
③又且不知吾二犬 ④子曷使童子守之
⑤而犹授獐以索 ⑥亦将有灾焉
A.①③⑥B.①②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子建造兽圈接受了别人送的一只獐子,后来又把它转送给王仲凫。
B.王仲凫认为侯子不善于驯养獐子,他打算让獐子和他的两只凶犬成为朋友。
C.两只凶大假意亲近獐子,使主人和獐子失去戒心,然后伺机咬死了獐子。
D.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意在告诫人们.对于凶犬不可丧失警惕,谨防被咬。
【小题4】(小题4)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