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仲氏文集序
欧阳修
呜呼!语称君子知命。所谓命,其果可知乎?贵贱穷亨,用舍进退,得失成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者,则推之于天,曰有命。夫君子所谓知命者,知此而已。盖小人知在我,故常无所不为;君子知有命,故能无所屈。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皆推之有命,而不求苟合者也。
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君讳讷,字朴翁。其气刚,其学古,其材敏。其为文抑扬感激,劲正豪迈,似其为人。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君生于有宋百年全盛之际,儒学文章之士得用之时,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而独韬藏抑郁、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屈以合世,故世亦莫之知也,岂非知命之君子欤!余谓君非徒知命而不苟屈,亦自负其所有者,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君之既殁,富春孙莘老状其行以告于史,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然则君之不苟屈于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其不在吾三人者邪?噫!余虽老且病,而言不文,其可不勉!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庐陵欧阳修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   困穷:贫穷   
B.其为文抑扬感激 感激:感动
C.而独韬藏抑郁   抑郁:忧郁
D.亦自负其所有者 自负:自恃
【小题2】下列“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不然
A.凡士之有材不用于世,有善不知于人
B.余读仲君之文,想见其人也
C.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
D.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不可掩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
(2)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仲氏“伸于后世”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15 10:04: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筑欲   密:结实
B.根拳而土 易:更换
C.见长人者好其令   烦:厌烦
D.而幼孩   字:养育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橐驼种树经验的一组是( )
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③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④不害其长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⑥促尔耕,勖尔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树木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
B.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C.本文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对比,用种树类比治民,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
D.本文阐明“任其自然,顺其本性”的意义,反对政令烦苛,胥吏扰民,阐发了作者“以德治国”的进步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2)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果若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宁朝夕,唯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注:① 杨八名敬之,在杨族中排行第八。柳宗元的亲戚,王参元的好朋友。②脂膏滫瀡 这里指烹调用的东西,泛指食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B.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C.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D.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宁”:在文中是探望、省视父母之意,但“归宁”指女子出嫁,因“归”在古汉语中指女子出嫁。
B.“左右”:古时尊称不直称其名,只称其左右执事的人以示尊敬。如“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后来信札常用以称呼对方,相当于“您”,文中就是这种用法。
C.“祝融、回禄”: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火神,后世多用来代指火灾。文中指前者。
D.“发策决科者”:指礼部主持科举和吏部主持任官考试的人,文中指后者。“发策”,指打开策问题目;“决科”指评定等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获悉王参元家遭遇火灾后,作者用“骇”“疑”“喜”这三个字形象地交代了自己思想情绪的变化过程,后文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C.朋友家“失火”,作者“吊而更以贺”的原因是,虽家产荡然无存,但那些好“廉名”的士大夫自可毫无顾忌地与他交往,为之延誉,这正好为王参元扬名晋升提供了大好机会,故值得庆贺。
D.《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借王参元家失火之事,反映了“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这一发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足下之郁塞。
(2)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分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断然
B.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裕:渊博
C.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隆:盛大
D.则亦有分矣     分:区分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淑弟子是称学生崇拜某人的道德学问,但未能亲受其教,而引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学子往往如此自称。古代师生关系是蛮讲究的,私淑弟子、著录弟子、受业弟子是师生关系的三种说法。
B.趋庭,典故名,典出《论语注疏·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鲤,孔子之子伯鱼。后因以“趋庭”为承受老师教诲的代称。
C.制科,又称大科、特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唐代制举堪甚盛,至宋代,贡举大为发展,而制科则趋于衰微,但作为一种科举制度,仍不失为一代之制。清代康熙、乾隆时的博学鸿词科,光绪末的经济特科,均属此类。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书、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D.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小题4】根据《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本,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②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墨池记
曾巩
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③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①张芝: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人称之为“草圣”。
【小题1】用自己的话概述“墨池”得名的由来。
【小题2】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小题3】对“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也想要推广墨池的景点来劝勉那些作学问的人吗?
B.或者也想推广王羲之苦学的事来勉励那些求学的人吗?
C.大概也是想推广墨池的景点来勉励那些求学的人吗?
D.或者也想推广王羲之苦学的事来勉励那些作学问的人吗?
【小题4】概括本文具体的写作缘由。
【小题5】从文意看,作者对《临川记》中所述“墨池”这一遗迹的由来尚有疑问,为何他还为“墨池”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