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下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安一日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不能皇甫镈、李逢吉之谤弭:消除,制止
B.其不眷恋于潮也矣审:清楚
C.诏拜公昌黎伯,故曰榜:文告
D.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卒:通“猝”突然,仓促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潮人事公也,饮食必祭九国师,逡巡而不敢进
B.谈笑麾之,天下靡然从公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君子学道爱人于其身也,耻师焉,惑也
D.是孰使之视其左右,来者已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文章首先论述古代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下笔洋洋洒洒,看似离题,却是将韩愈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在古今先贤的排序中给韩愈确定一个合适位置,从而为评价韩愈定一个基调。
B.碑记的传统写法是以叙事为主,而本文却是以议论为主,其间叙事均以议论出之。作者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盛赞韩愈的历史功绩,并将其归于韩愈具有浩然之气。
C.作者指出韩愈的成功在于合乎“天道“,因而他合普通老百姓的心,能够受到南海人民世世代代的祭祀。但韩愈却不能尽人事,因而他触怒宪宗,受到皇甫镈、李逢吉等人的毁谤。
D.韩愈在潮州兴学,带来了潮州教育的发展。虽然潮州人不忘韩愈的政绩,十分信仰、缅怀他,但作者认为韩愈并不眷恋潮州,所以在潮州不到一年就离开了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2)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7-20 05:40: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以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
【注】①圯上老人:《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尝从容步游下邳圯上,遇一老父,受《太公兵法》。”这里的“老父”就是圯上老人,一说是黄石公,秦汉时期下邳人,传说他传兵法与张良。圯,音yí,桥梁。
②贲、育:战国时勇士。周代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
③倨傲鲜腆:态度傲慢、言语粗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临之而不惊 卒:同“猝”,仓猝,突然
B其间不能容 发:发动,起事
C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也    刚:强硬、刚强
D.养其全锋而待其 敝:疲惫,困倦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同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故加之不怒临清流赋诗
B.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C.以匹夫之力,而逞一击之间极娱游暇日
D.非子房谁全之天之苍苍,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下列事件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用来证明“忍”的益处的一项是
①郑伯輮袒牵羊以迎 ②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③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④特出荆轲,聂政之计
⑤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⑥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立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亮出中心论点,即“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重在点明成大事者必有一般所无法达到的忍辱负重的品质。
B.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借题发挥,强调做到“忍”的艰难不易,主旨明确,发人深思。
C.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神奇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
D.这篇散文言简意赅,分析透彻,作者广征史事,不仅引用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用项羽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及梁末,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
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是时,梁兵尽属段凝,京师赢兵不满数千;公得保銮五百人之郓州,以力寡,败于中都。而史云将五千以往者,亦皆非也。
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窍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予尝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揭,乃知古之名将,必出于奇,然后能胜。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到也。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王彦章画像记》
注:①敬翔:梁朝宰相。②末帝:梁末帝。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公奋然自必 必:坚定B.得全其节者,鲜矣 鲜:少
C.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 死:为……而死D.期以三日破敌 期:期待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智勇闻/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B.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C.皆怒而有怠心/泉甘而土肥D.得全其节者/非子房其谁全之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君臣之首,入于太庙。(欧阳修《<伶官传>序》)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王彦章“义勇忠信”表现在哪些地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桃花记
【明】陈继儒
南城独当阳,城下多栽桃花。花得阳气及水色,太是秾化。居民以细榆软柳编篱缉墙,花间菜畦,绾结相错如绣。
余以花朝后一日,呼陈山人父子,暖酒提小榼,同胡安甫、宋宾之、孟直夫渡河梁,踏至城以东,有桃花蓊然。推户闯入,见一老翁,具鸡黍饷客。余辈冲筵前索酒,请移酒花下。老翁愕视,恭谨如命。余亦不通姓字,便从花板酒杯①,才饕一番,复攀桃枝,坐花丛中,以藏钩输赢为上下,五六人从红雨中作活辘轳,又如孤猿狂鸟,探叶窥果,惟愁枝脆耳。日暮乃散。是日也,老翁以花朝为生辰,余于酒后作歌赠之,谓翁明日请坐卮脯为寿。
十四日,余与希周、直夫、叔意挈酒榼,甫出关路,途得伯灵、子犹,拉同往。又遇袁长史披鹤氅入城中,长史得我辈看花消息,遂相与返至桃花溪。至则田先生方握锄理草根,见余辈,便更衣冠出肃客。客方散踞石上,而安甫、宾之、箕仲父子俱挈酒榼佐之。董徐何三君从城上窥见色为动复踉跄下城又以酒及鲜笋蛤蜊佐之。是时,不速而会凡十八人,田先生之子归骈为十九。榼十一,酒七八壶觞。酒屈兴信,花醉客醒,方苦瓶罍②相耻,忽城头以长绠缒酒一樽送城下,客则文卿、直卿兄弟是也。余辈大喜,赏为韵士。时人各为队,队各为戏。长史、伯灵角智局上。纷纷诸子,饱毒空拳,主人发短耳长,龙钟言笑。时酒沥尚馀,乃从花篱外要路客,不问生熟妍丑,以一杯酒浇入口中,以一枝桃花簪入发角:人人得大欢喜吉祥而去。日暮鸟倦,余亦言旋,皆以月影中抱持,而顾视纱巾缥袖,大都酒花、花瓣而已。
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自余问津后,花下数日间,便尔成蹊。第赏花护花者,舍吾党后,能复几人?几人摧折如怒风甚雨,至使一片赤霞,阑珊狼藉?则小人于桃花一公案,可谓功罪半之矣。
(选自《媚幽阁文娱》)
①花板酒杯:即梨花杯,以形似花瓣而得名。②罍:酒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董//徐//何三君从城上窥见/色为动/复踉跄下城/又以酒及鲜笋//蛤蜊佐之。
B.董//徐//何三君从城上窥/见色为动/复踉跄下城/又以酒及鲜笋//蛤蜊佐之。
C.董//徐//何三君从城上窥见/色为动/复踉跄/下城又以酒及鲜笋//蛤蜊佐之。
D.董//徐//何三君从城上窥/见色为动/复踉跄/下城又以酒及鲜笋//蛤蜊佐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
A. 花朝,即“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多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本文中是二月十二。
B. 藏钩:将一小钩(如玉钩、银钩)或其他小物件攥在彼方某人的一只手中,由此方猜在哪人的哪只手里,猜中者为胜。是宴饮中的娱乐助兴节目。
【小题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和友人花朝后两次到城郊赏桃花的情景,宴饮有饮酒、赏花、游戏活动,游戏活动包括藏钩、下棋等。
B.文章描写友人游戏和酒后的情态形象生动,游戏时如猿似鸟,酒酣后给路人簪花,暮归时相互扶持,表现出友人狂放的样态。
C.文章情感由欢乐转为悲伤,因为春盛花好、友人雅聚而快乐,也因为世上没有真桃源,即使有也会被摧残而无处避世感到悲伤。
D.文章结尾用议论的方式对人们不能真正赏花护花表达痛惜之情,对引得众人来赏花的行为既感到欣慰,也感到自责和不安。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屈兴信,花醉客醒。方苦瓶罍相耻,忽城头以长绠缒酒一樽送城下。
(2)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