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附加题(40分)(选修历史学科学生做)
文言文阅读(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6分),并回答问题(4分)。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子 曰 吾 非 此 之 问 也 徒 谓 以 子 之 所 能 而 加 以 之 学 问 岂 可 及 乎 子 路 曰 南 山 有 竹 不 柔 自 直 斩 而 用 之 达 于 犀 革 以 此 言 之 何 学 之 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语》)
【小题2】文中“ ”一句表现了子路轻视学习的毛病,而“ ”一句则表明他接受了孔子的建议。(2分)
【小题3】子路用    的方法,阐述理由推辞学习。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问”的看法。(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4-12 12:32: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承继)故业 ②(可靠)臣精卒 ③因(河流)为(护城河) ④试使山东(崤山以东)之国    ⑤收天下之(军队),聚之咸阳   ⑥履至尊而制六合(天地四方)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④⑥D.②③④⑤
【小题2】下列各句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卷天下……之意  ②天下应  ③五亩之宅,之以桑   ④匈奴七百余里
⑤赢粮而从    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⑦以黔首 ⑧至尊而制六合
A.①②⑤/③⑧/④/⑥⑦B.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C.①②⑤/⑥/③⑧/④⑦D.①②⑤/④⑦/③/⑥⑧
【小题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铸以为金人十二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D.不拘于时,学于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小题1】下列加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 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B.良尝闲从容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
C.良殊大惊,随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D.良因 之,跪曰:“诺。”(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小题2】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2)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谪居于黄,过岐亭,见焉适:恰好
B.余既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耸:惊奇
C.见方山子两骑从:带领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使:让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欲此驰骋当世而告成功
B.鹊起前刃若新发
C.因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赢而不助五国也
D.见其著帽原庄宗之以得天下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余既耸然
A.掠江东南去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函梁君臣之首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小题4】下列各项全都是苏轼见到方山子时感到惊异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④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⑤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小题5】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山子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得到乡里的游侠之士的推崇。
B.山里没有人认识方山子。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和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样子相似,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C.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在河北还有田地,收入颇丰,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
D.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但是苏轼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被贬隐居在此或许能遇见他们。
【小题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善:善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生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1)风雨兴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B.(1)锲而舍之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1)輮使之然也 (2)渺沧海之一粟
D.(1)用心躁也 (2)声之宏也类有能
【小题3】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